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習慣是所有偉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于習慣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習慣同樣則不可卸。
關鍵詞:淺談 幼兒 習慣 培養 矯正
經常聽到家長或老師們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而大傷腦筋。在此我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要明確孩子的行為習慣
首先必須明確孩子應該具有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習慣會對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響
有益于孩子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自信的孩子會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在今后生活與學習中也定當自立自強。而家長包辦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會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夠自立,這樣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際關系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打人、不說臟話,與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幫助他人等。在當今社會如果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意味著擁有了成功的鑰匙。
有益于孩子事業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這是影響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最重要的一個行為習慣。常聽說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輔導班,整日疲于奔命卻又總是不了了之。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依興趣選擇一到兩件喜愛的技能堅持學習,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技能經過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補武”或“以武補文”,因為無論學習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這一習慣會自然向其他技能學習領域轉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八字原則
1.以身作則
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生,或者說教師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成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作為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后天學習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則示范表現好的行為,孩子學會不良行為的幾率會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現不良行為矯正起來也較為容易。
2.贊揚為主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調皮好動,做什么都不專心,讓他學書法養養性子”,有的說:“我的孩子膽小怕羞,讓他學武術鍛煉膽量”。文藝武藝是各有長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特征,或外向好動或內向羞澀,氣質同時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并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一個人的缺點。因此家長與教師不應逆水行舟,正確辦法是發現孩子所擅長的、所感興趣的,在此基礎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的些許進步,逐漸引導孩子發揮長項糾正短項。試想哪個孩子不喜歡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膽量嘗試他原先不擅長的。
三、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個寶寶,養育者又不一定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難免對孩子有所溺愛和嬌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現出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已習慣成自然,但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后,孩子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對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無良策。我們只有意識到孩子所表現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對孩子今后的身體、學業、人際關系有多么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采取行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行為是正常現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正確的矯正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對待第一次
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為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朋友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著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朋友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后抱著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為什么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后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后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
2.及時懲罰
不良行為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采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你爸(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
3.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臟話出口就應采取罰站并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于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為什么罰他。
4.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為標準
大多數家長認為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并非如此。孩子的行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法是,責罰之后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么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后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為,才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為。
5.抓住重點,持之以恒
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著。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反復責罰以使這種行為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為孩子罵人、一會為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