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8-02關鍵詞:技術本科 語言類 學業生涯摘要:在技術本科院校中,相對工科或理科的學生而言,語言類專業的學生處于一種尷尬境地。他們難以獲取專利證書,他們難以以操作技術取勝,在就業市場上拓展自己的工作領域。本文旨在通過調查問卷,了解當前技術本科院校語言類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優、劣勢,指導學生進行學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技術本科 語言類 學業生涯
隨著各界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技術本科院校在中國大地應運而生,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就業市場的回暖,用人單位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技術本科的畢業生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那么對于技術本科院校的語言類專業而言,他們對于自己的定位又將如何?他們是否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帶著這些疑問,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展開了一項調查,共發放159份問卷,回收159份,有效問卷159份。
一、語言類專業學生情況調查
技術本科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技術型人才,它要求學生在畢業時必須掌握一技之長,能緊密貼合市場需求,實現“學習”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那對于學生個人而言,他們是基于什么原因進入技術本科院校,對于技術本科院校又是怎樣一種認識,他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學業規劃方面又如何?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盲目”與“理智”并存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高校已面向全國各個省市招生,以作者所在的學校為例,2011年的招生面涉及全國32個省市,在學生中有56%的學生為外地生源。特別是云、貴、川、陜、甘、寧、徽一帶的學生數較多。他們有自強、自立的性格,帶動了全班甚至全院同學的學習氛圍;他們同樣也有自卑的心理,生活和學習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在今年錄取的學生中填寫第一志愿為本專業的同學占總比的31.4%,其它的比例則占37.7%。從這點來分析,學生在進入技術本科院校之前,大部分同學并未對學校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是為了擠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暫時的放松自己。由于學生在進入技術本科院校之前,未對學校進行深入的考察和了解,或者因為高考失利的原因,有25.2%的同學認為自己確定要考研,59.7%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可能要考研,確定不考的同學僅有1.9%。
(二)學生的學習源泉:“個人”與“家庭”相結合
對于大部分的農村子弟而言,能進入大學特別是發達地區的高校就讀,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雖然現在就業市場在某種層面呈現不景氣的局面,但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因此,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動力源泉:有67.9%認為是自己的前途,25.8%的同學認為是為了家人的幸福?!吧踔劣腥嗽陂_放題中回答到自己大學期間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為爸爸買一些需要的東西,以盡孝心”。在學習目的方面34.6%的同學認為自己是為了提高個人乃至全民族素質,34%的同學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28.9%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在于找個好工作。從這兩點來分析,“實用主義”與“腳踏實地”已經在同學心中根深蒂固,學習的動力和目的都集中于自己的前途,為了將來有更好地前途必須掌握一技之長,努力找個好工作,提高個人乃至全民素質。
(三)學生的學習目的:“模糊”與“確定”間徘徊
每個人在進入大學之前,都有著一個美麗的夢想,他們希望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希望在大學中能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能力,以能力促發展。然而,在進入大學之后,他們才發現原來一切又是如此現實,47.2%的同學對自己大學期望做的事或者完成的事非常清晰,而49.1%的同學則非常模糊。在職業目標方面,43.4%的同學有非常明確的職業目標,主要集中在翻譯家、作家、企業家等,38.4%的同學對自己的職業目標也很模糊。不過值得慶幸的是,86.8%的同學認為成功就業的最主要因素是取決于自身,家庭背景、經濟形勢和學校聲譽只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匆匆過客”,并紛紛表示在大學期間能夠獲得專業四、八級證書,中級口譯甚至高級口譯等自己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書,增加成功就業的籌碼。
二、語言類專業學生的優、劣勢分析
目前就業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已不僅僅是技能的競爭、硬件的競爭,更重要的是需要應聘者需要極強的軟實力,比如,獨特的創造力、良好的溝通力、超強的忍耐力等等,通過軟實力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而對于技術本科學生而言,他們在軟實力方面又存在哪些優劣勢。
(一)語言類專業學生的優勢
1.學生具有較多的藝術細胞
這里所指的藝術細胞并不是狹義中的文藝細胞,而是廣義的,包括策劃、創意、表演、劇本編寫等各個方面,擁有藝術細胞的個人在設計、創造方面都有獨特的天賦。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對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能力進行了觀察、了解以及測試,發現學生在每次組織的文藝活動、海報設計、宣傳策劃中,總會發揮一些新的創意,給老師和同學帶來驚喜。以開學初的迎新晚會為例,活動的成功舉辦得益于每位同學的積極參與和智力貢獻。同時,在問卷調查中筆者也發現,35.2%的同學非常喜歡寫作、繪畫、表演、或演奏樂器,51.6%比較喜歡;但是在擅長方面只有49.7%的同學比較擅長藝術,而36.5%的同學則不擅長藝術;在創造力方面12.1%的同學認為自己非常擅長,而64.2%的同學認為自己比較擅長。
2.學生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形象設計、動作設計、環境設計)。溝通能力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它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它關系著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對于大學生,特別是語言類專業學生而言,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是他們獲得較好工作的必要條件,能夠順利地引導開導他人與自己的順利合作也是工作中的一大潛規則。在調查中有40.9%的同學非常喜歡和不同類型的人互動,54.1%的同學比較喜歡和不同類型的人互動;在開導他人煩惱一項有38.4%的人認為非常喜歡,55.4%的同學認為比較喜歡;在人際溝通一欄22.9%的同學認為自己比較擅長人際溝通,而67.5%的同學認為比較擅長;28.5%的同學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進行情緒管理,63.3%的同學認為自己能較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
3.學生喜歡文秘性質的工作
在大學學習階段,除學好文化基礎課外,更重要的是要鍛煉自己的協調能力、處事能力,提升自己的辦事效率。在無紙化辦公時代,許多信息的傳送都必須通過網絡進行,提高辦事效率,同時能夠將紊雜的資料文件及時整理歸檔,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順利運行奠定基礎。最為必要的是能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斷地反思、總結,進行自我了解和內省。唯有如此,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才能規避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在本次的調查中筆者也了解到17.2%的同學非常喜歡整理紊雜的資料文件,56.1%的同學比較喜歡整理紊雜的資料;17.2%的同學非常喜歡記錄細瑣事項,52.9%的同學比較喜歡記錄細瑣事項;39.2%的同學非常擅長自我了解、內省,56.3%的同學比較擅長自我了解、內?。?8.5%的同學非常擅長情緒管理,63.3%的同學比較擅長情緒管理。
(二)語言類專業學生的劣勢
1.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加強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各項工作的瑣碎性與連續性,要求大家必須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處事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工作與生活、工作與工作之間的關系。但是通過筆者在工作中的觀察發現,語言類的學生在推理和邏輯思維方面均有所欠缺。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往往難以做到舉一反三、推敲處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困難。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學生也坦言“自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但邏輯推理能力較差”,調查數據也顯示,8.8%的同學認為自己非常擅長數理邏輯,36.5%的同學比較擅長數理邏輯。
2.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抓緊
對于文科生特別是語言類的學生而言,大多數同學都比較擅長與人或事打交道,在相處的過程中,能適時地把握分寸,學會與人相處,正如上述所提,他們具有較好的交流溝通能力。但是,在與物相處的過程中,卻顯得有些“措手不及”。例如,在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許多矛盾。由于大家的動手操作能力都相對欠缺,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產生痛苦的表情,往往一道題目需要花費4個小時左右,特別是學習flash、Photoshop等軟件操作時,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在調查中學生也坦言,5.0%的同學非常擅長計算機,38.4%的同學比較擅長計算機。
3.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要鍛煉
在工作中,往往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在學習生活中,往往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在班級生活中,也往往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大學生活與初高中或小學生活不同,學習仍然是第一要務,但是在學習之外,學生還要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和與人合作的能力。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殊志愿者為例,學生在禮賓接待崗位中感覺最大的壓力在于難以做到“胸有成竹”和“兩手準備”。參觀這一環節,對于世博志愿者而言是最大的挑戰,如何讓參觀者玩得舒服、玩得開心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但是要完美的完成每一個參觀環節,則需要志愿者必須具備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11.5%的同學非常擅長組織領導,53.5%的同學比較擅長組織領導。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還有待于極力加強。
三、學生生涯規劃的建議與措施
大學生,特別是技術本科院校的語言類的大學生,由于其學習內容范圍的廣泛性和就業方向的不確定性,學生在校期間更要做好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對于語言類的大學生而言,對于自己的生涯規劃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積極探索,努力明確各類目標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習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在工作過程中,筆者發現當前由于從眾心理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往往會從高考的極強壓力中徹底解放,迷迷糊糊度過大一階段。而根據課程計劃的要求,大二期間學生的學習已逐步進入專業化學習階段,需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因此,在大一學習期間學生需要從心理調試開始,以成年人的角度和觀點來思考自己今后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認清自身的優劣勢。
(二)敢于創新,縮小專業與理想的差距
語言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習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調查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個別學生認為學習語言類專業,在今后工作時,則需要選擇與自身語言相關的翻譯行業就業,在平時的實習過程中,學生也只是尋找與翻譯相關的崗位。熟不知,任何一個職業在上升的過程中都需要從小事開始,在工作中累積經驗,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新,了解專業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的途徑,不斷地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縮小專業與理想間的差距。
(三)豐富內涵,開展多樣化的指導
學生在入學之初,對于專業知識的了解和專業學習都處于起步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面臨多次的選擇。在選擇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存在疑惑,他們亟需家長、老師、同學或者學長的指導,特別是與自己有著相同經歷的學長的指導。因此,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學生工作辦公室老師要積極協調學院相關的學生組織機構,及時構建溝通的橋梁,為學生提供咨詢幫助,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慮,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王伯慶.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董元,白春樂.大學生學業規劃現狀及對策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ZK).
[4]于建春,牟華杰.淺談大學生學業規劃[J].科技向導,2010(1).
[5]王金立,柳銘,陸先亮.影響大學生實現學業規劃目標的因素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