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素有“擔保之王”之稱的抵押權在促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市場經濟主體也會利用當事人能否自由約定抵押權的期限這一法律漏洞來進行有損于市場經濟的行為,因此,本文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期限 抵押權 擔保 公示公信
我國現行《擔保法》,規定了保證人承擔責任的期限,但是在抵押制度中并沒有規定期限問題?!稉7ā返?9條中規定了“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可以寫入抵押合同,對此是否可以認為《擔保法》允許當事人約定抵押期限,學理上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約定抵押的期限是有效的。首先,抵押權雖然屬于物權,但是抵押權的設定是基于當事人的抵押合同,基于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和合同法的合同自由原則,我們應該認定其約定期限是有效的,其次,雖然當事人約定抵押期限可能存在違背物權法的相關原則問題,但是當事人既然同意合同的約定,那么他們必然同意約定對他們所產生的法律約束力,再次,法律不禁止當事人約定期限,從民法的精神“法不禁止則自由”的角度來考慮也是成立的。最后,法律既然允許保證設定期限,那么可以推斷出法律也允許當事人設定抵押期限。
第二種觀點認為,當事人約定抵押的期限是無效的。因為抵押物權屬于物權請求權,屬于形成權的性質,而且其具有追及效力能夠對抗其他約束;同時,他們認為,抵押權是從屬于主債權的,只要主債權存在,抵押權就存在。因此他們認為,約定抵押期限是限制或免除抵押人對實現抵押權人債權的法律責任,因此屬于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應當屬于無效條款。
筆者認為,抵押合同是基于當事人的合意簽訂的,當事人約定抵押期限,法律沒有明文禁止,依照法律規定,當事人對于抵押期限的約定屬于合同中“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的內容,其并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相反,能夠在法律上找到一定的已依據,同時也符合私法的意思自治原則。針對第二種觀點,我認為,首先,抵押權確實從屬于主債權是為了擔保主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但是并不是說“主債權存在,從債權必然存在”。因為抵押權是當事人通過合意設定的法定的擔保物權,依據合同法的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同時也可以通過合意來解除抵押合同或者通過抵押權人的單方定拋棄抵押權,從而存在主債權存在而從債權消滅的情形。其次,抵押期限的約定并不屬于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約定抵押期限只會減輕抵押人的抵押責任,而并沒有免除抵押人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說加重了抵押權人對債務得不到實現的風險,但是抵押期限屬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所以并沒有存在惡意減輕抵押人責任而加重抵押權人責任的情形,因此,不屬于無效條款,應當認定其有效。
實踐中,當事人約定抵押期限存在以下幾種情形:一、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抵押期限而在登記時沒有約定抵押期限;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預定抵押期限而在登記時約定了抵押期限;三、當事人既在抵押合同中約定了期限也在抵押登記中約定了抵押期限,但是二者不一致;四、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抵押期限也在登記時約定了抵押期限,但是二者約定都不明確。筆者認為,第一種情形下,根據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要想對外產生效力則必須進行公示,因此,應當認定為在當事人內部有效,但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二種情形下,根據公示公信原則,應當認定其抵押期限的月底給是有效的;第三種情形下,根據效力優先級原則,應以登記簿上的期限為準;第四種情形下,應當方認定為約定無效,視為沒有約定。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抵押期限都不會涉及到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當事人設定的期限也可能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因為如果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抵押期限,那么當事人可以約定較長的期限,也可以約定較短的期限,那么現實生活中可能就存在債權人與債務人或者他人惡意串通損害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例如,A從B處借500萬元,D其價值500萬的房子進行抵押,A又從C處借款100萬,C根據A的情況和D對為其在B的債權上設定的抵押權做出將100萬借給A的決定,但是他并不知道B與D之間的抵押期限是很短的,在B沒來得及行使抵押權時,其抵押權就消滅了,因此將B的500萬債權又直接嫁接到A自己的頭上了,因此導致A的財產大大減少,從而C的債權實現的風險大大增強,進而損害C的合法權益。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法律應該明確規定抵押期限的長度,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市場交易的風險而且能夠保護市場經濟主體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關于抵押權的期限根據各國的規定不同:《日本民法典》第167條規定,“債權因10年不行使而消滅,債權及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20年不行使而消滅”。該條規定實際上是適用于抵押權的。我國臺灣民法典第880條規定以抵押權擔保之債權,其請求權已因時效而消滅,如抵押權人于消滅時效完成后5年間不實行其抵押權者,其抵押權消滅?!币虼?,筆者認為,抵押權的期限應當這樣規定:第一,當當事人沒有約定抵押期限時,則主債權存在時,抵押權存在,主債權消滅時,抵押權消滅。第二,當事人約定的抵押期限的長度不得少于自債權成立之日起1年。第三,抵押權自債權請求權消滅之日起3年后消滅。以上規定的理由是:合同自由原則的貫徹,當事人不行使其合同自由的權利時,根據擔保物權的物權請求權效力以及主權利與從權利的一般原則,即主權消滅從權利消滅的原則,法律強制規定抵押權的存在期限。當當是人行使其合同自由的權利時,為了保護市場經濟秩序,同時為了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將抵押權的存續期間進行限定,1年的標準是基于抵押權是屬于物權的一種,所有權是沒有期限限制的,因此反映出物權的存在期間一般會比債權的存在期間長,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債權請求權的一般存續期間是2年,為了體現物權的效力,以及綜合抵押權期限約定的意義應當將抵押的最短期限限定為債權成立之日起1年。同時,綜合我國的國情為了督促債權人行使抵押權,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應將抵押權喪失的期限規定為3年為宜。雖然我國《物權法》中已經明確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但是筆者認為,基于物權的性質,應當在《擔保法》中予以明確規定,且應當修正《物權法》的相關規定。
因此,為了讓抵押權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在擔保法中明確規定上述內容,完善我國的擔保制度,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振瀛,主編.民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韓松,主編.民法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3]郭明瑞,主編.擔保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