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在今天較為寬松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和加強內部運行機制,而當前中小企業面臨很多問題,致使目前市場上中小企業的運行機制混亂,國家宏觀調控和法律規制出現的執行真空更加加劇這種局面的惡化。本文就關于如何依法規范中小企業內部運行機制,促進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字:中小企業 內部運行機制 缺法癥 法律顧問制度
中小企業對市場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之重大,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不斷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內部運行機制指的是包括企業的內控制度、競爭制度、激勵制度、約束制度在內的以維持整個企業正常、有序運行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的制度的總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我國中小企業運行機制危機的法律根源
(一)從法律制度整體體系看,對中小企業運行機制保護的立法還不夠完備,現行法律的限制頗多
1、對中小企業保護的立法還不夠完備
在立法上,我國已經出臺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但是其中的法律條款一般性、原則性、抽象性的規定較多,它的可操作性并不強。另外從《中小企業促進法》本身看,存在依賴相關政策、行政法規、規章的傾向,而政策本身的靈活性削弱了該法的作用。在《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從企業劃分標準、管理機構設置等方面,我們看到了較多的依賴政策、行政法規的痕跡。這樣雖然有利于操作,但也較多地受到政策的左右,甚至受到地方利益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該法的法律效力。[1]
2、行政執法上,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各部門規章制度的不一,執法主體的缺失致使出現了“爭著管”和“沒人管”的局面,國家的政策沒有得到落實,浪費管理資源的同時也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
(二)從中小企業內部運行過程中具體的操作來說,存在著“缺法癥”問題
企業出現的“缺法癥”問題,同樣也成為造成市場無序、阻礙市場經濟進程等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2]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內部法律事務管理水平是公司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不以法為基礎的管理可以說就不是成熟的、不科學的管理。
然而,絕大多數企業對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具體條文了解甚少,法制觀念淡薄,掌握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更差。有的企業的監督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決策、購銷、財務管理等環節漏洞多,導致出現財務混亂、管理失控、資金流失、核算失真等問題,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造成企業財產大量流失;有的企業領導在重大決策、重要投資項目上,不請法律專家把關,不進行可行性論證,盲目上馬,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有的企業契約意識差,簽訂、履行合同方面經常出現失誤而導致經濟糾紛;有的企業因采取不正當的違法的競爭行為被送上法庭;還有的企業出現經濟糾紛或受到不法侵害,不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依法規范中小企業的內部運行機制的對策
(一)、抓緊進行中小企業的立法,完善中小企業的法律體系。
現階段我國關于中小企業的立法主要有《中小企業促進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獨資企業法》和《公司法》等,當前應轉變立法觀念,根據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特點立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法律扶持。我國必須制定專門的中小企業法律,以明確中小企業的標準、地位、作用、發展方向以及國家的優惠扶持政策等。同時自上而下成立中小企業的專門管理機構,取消對中小企業的多頭管理。
(二)完善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客觀環境
1、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行政和司法保護,打擊不正當競爭。中小企業由于勢單力薄,面對不正當競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對于地方保護主義和政策歧視更是無能為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公力救濟。而目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賦予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手段有限,而且許多規定賦予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往往不能及時有效地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迫切需要執法主體的明確化。
2、擴大豁免制度的適用范圍,更多的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斗磯艛喾ā吩诨砻庵贫戎忻魑囊幎恕盀樘岣咧行〗洜I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不適用該法。這一規定使得中小企業的“協議”(合法的)不為反壟斷法所禁止。這種“豁免”為中小企業問的共同發展鋪平了道路,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也符合國際慣例。[3]另外在制定《反壟斷法》實施細則中,也應規范行政性壟斷,真正打擊行政性壟斷,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管理力度,健全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制度
1、鼓勵設立中小企業的法律顧問制度。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法律咨詢機構,配備專業人才和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充分發揮其法律審查把關作用,變過去的事后補救為事前防范,由過去以解決法律糾紛為主轉變為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為主,以保證企業的任何決策和生產經營活動都在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允許情況下有序健康地進行。[4]
2、依法規范中小企業內部運行過程的操作行為,加大監督、教育、管理力度。執法機關可在企業的設立審查中進行監督,要求中小企業依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內部管理規范化、定量化,[5]使中小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在監管之下的同時又不影響企業的自主權的發揮。
總之,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中,在我國參與的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中,中小企業的作用在與日俱增,對中小企業保護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完備。我們要注重向發達國家特別是中小企業法律保護較為完備的國家借鑒、學習,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營造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使中小企業的援助走上法制化軌道,形成有利于各種中小企業公平競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按照國際慣例,重點扶持中小企業專業區、服務聯合體、社會化服務系統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文全.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 2007:96-100.
[2]林建新.試論依法治企與以德治企.[Z].黨政干部文摘.2002(11):71-73.
[3]金瑞琴.反壟斷法豁免制度研究.[A].華東政法大學[C].2008(07):17-20.
[4]王迪.構建我國的法律顧問制度.[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39-42.
[5]余國方.論中小企業內部管理.[J].企業管理.2006(0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