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本文從介紹、比較中西方檢察制度入手,提煉了中西方檢察機關在定位、職權、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種種差異,通過進行比較在借鑒外國優秀的檢察制度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檢察制度存在的客觀必然性,進而對推進我國檢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檢察制度 比較研究 完善
檢察制度是國家基本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行的司法制度中,唯有檢察制度的定位與職能在立法上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在學理研究上存在著較大的認知上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存在差異,甚至是本質區別,進而導致不同國家檢察機關的組織、職權等也有較大的差異。比較我國和他國之間檢察制度之間的異同之處,考察他國檢察制度的利弊,對于我國檢察制度的完善均有裨益。
一、檢察機關法律定位之比較
檢察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也就是各國檢察機關在履行公訴職責中所應處的地位和肩負的責任,不盡相同。考察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是了解一國檢察機關能否實行有效管理及其高效、民主、公正運作的前提。現今世界,檢察機關的設置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審檢合一式,即檢察機關附設在法院內,自己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亦稱審檢合署。這種方式為許多國家最初設置檢察機關所采用,至今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仍如此設置,采取這種方式的國家一般是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其檢察機構是根據法院組織法的規定設于法院內的,是一個組織和職能同有普通法院管轄權的法院相關的自主機構。法國不僅將檢察機構設于法院內,而且其檢察官享有同法官類似的身份,稱為“站著的法官”,只是與審理案件的法官在職能上有所差異。二是審檢分立式,即檢察機關單獨設置,與法院完全分開,亦稱審檢分署。采取這種方式設置檢察機關是大多數國家的做法。當然,不同的國家還是有差異的。比如美國、日本的檢察機關雖不隸屬于法院,卻屬于行政機關,在地位上也是不能與法院相對等的。前蘇聯、東歐,包括我國在內的各社會主義國家,檢察機關是獨立的,在法律地位上與法院是平等的,并能監督法院的各項審判活動。香港地區的檢察系統則由獨立于法院之外的律政司署和廉政公署組成。總的說來,審檢合署制和審檢分立制是各國都依照本國的政體和檢察機關自身的性質來決定。
二、檢察機關職權之比較
檢察機關依法享有的職權是檢察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核心部分。在現代社會,各國檢察機關都依法享有廣泛的職權,如偵查權、公訴權、法律監督權等,但由于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傳統等原因,各國立法賦予檢察機關行使職權的范圍、程度等又不盡相同。比較各國檢察機關行使之職權,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偵查權
偵查是公訴的必要準備階段,承擔公訴職責的檢察機關,擁有偵查權是其履行公訴職責的必要條件,但各國檢察機關偵查權限的大小往往都不同。一般說來,大陸法系國家,檢察機關擁有較大的偵查權。檢察機關是偵查的指揮和監督機關,直接領導警察機關進行偵查。英美法系國家,檢察機關的偵查權十分有限,只有對特定案件的偵查權,檢、警關系是一種協助型的關系。在我國,檢察機關的偵察權一是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進行必要的偵查;二是對于法律規定的由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如貪污賄賂、瀆職等犯罪案件行使偵查權。由檢察機關直接行使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偵查權是當今世界各國檢察制度的共同點之一。
(二)起訴權
各國法律都無一例外的賦予檢察機關以起訴權,但有所不同的是:1、起訴的案件范圍不同。日本實行起訴獨占主義,一切刑事案件只能通過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美國雖有大陪審團決定是否起訴的法律規定,但實際上對某個案件是否決定起訴以及如何起訴卻是在檢察機關的控制中;而在存在自訴制度的國家,除大多數案件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外,公民個人對法律規定的某些輕微刑事案件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訴。2、起訴裁量權的幅度不同。如意大利實行起訴法定主義。其檢察機關幾乎不享有起訴裁量權,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只要所完成的偵查活動表明可能存在犯罪,行為人肯定實施了違法行為且該行為可能構成犯罪,則必須提起公訴。日本實行徹底的起訴便宜主義。其檢察機關具有廣泛的起訴裁量權。對刑事案件無論任何犯罪,且不問證據充分與否,均得考慮犯人之性格,年齡及境遇,犯罪之輕重及情況,與犯罪后之情狀,而決定起訴與否了。
(三)參與民事、行政訴訟權
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行政訴訟活動在當今已成為世界通例。法國是最早以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職權的國家。當公法秩序受到損害時,檢察官有權為維護公法秩序提起民事訴訟。而日本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享有的職權范圍是最廣泛的根據日本檢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私人民事訴訟程序法等法律的規定,檢察官作為公益代表人,從事其他法令規定的屬于其他權限的事務。德國檢察機關在涉及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中也享有廣泛權力。
三、檢察官制度之比較
(一)檢察官選任途徑
英美等國家的檢察官一般來自律師,而法國、德國的檢察官則是國家作為“法律人”(或稱法律家、法曹,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之一專門培養的,法學院的畢業生經過1至2次司法考試和一定期限的司法實習,便可自由選擇是作檢察官還是作法官、律師。
(二)檢察官保障制度和社會地位
比如法國檢察官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經濟和特權保障,因為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其檢察官和法官地位一樣,俗稱檢察官為“站著的法官”,而審判官為“坐著的法官”;而在美國檢察官則是作為普通行政人員來管理的。法國和德國檢察官實行單獨的工資等級和標準,檢察官和法官工資水平一致,其工資起點與較高級公務員工資起點相當。法國規定檢察官的退休年齡為65歲,而普通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為60歲。與此相適應,大陸法系檢察官的社會地位高于英美法系。
總之,研究我國的檢察制度必須站在本土化的基點,借鑒國外的檢察制度亦必須考慮與本土憲政結構和法律文化的兼容與整合。我國檢察制度理應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但與時俱進不是盲目搬抄,檢察改革必須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