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確定證據是否為非法取得的證據是司法實踐活動中的要點和難點,對刑事訴訟關于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承擔主體應進行單一化的確定利于刑事訴訟程序的有效、合理、迅速地進行。控方應就取證的合法性承擔證明責任;辯方有權就偵查中的取證非法提出證據;偵查人員應出庭就程序是否合法進行說明。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 證明責任 偵查人員作證
非法證據,指以非法手段通過違反法定程序以及其他非正常的情形收集、提供的含有違法特征和殘缺因素的證據,包括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2。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當庭翻供的現(xiàn)象成為司法機關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從實踐來看,被告人往往把當庭翻供的原因歸結為在偵查階段受到了刑訊逼供,這就使得控辯雙方往往針對這一問題產生相當大的爭議。控訴方認為被告人是在撒謊,意圖推翻真供,逃避刑事責任的追究。因此,目前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法庭為解決這一爭議就要求被告人應對自己主張被刑訊逼供的事實當庭負舉證責任,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所主張的事實,則其不能推翻在其偵查階段的供述。
我國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刑訊逼供行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根源,人類自有司法活動以來,一直把口供看作案件中最為重要的證據。在國外,確認口供(承認)有免證作用,稱為證據之王。在我國更確認“無供不錄案”,沒有口供就不能認定案件事實3。由此可知,刑訊逼供就必然會帶來案件事實認定中的證據方面的困惑和突出問題。刑訊逼供屢禁不止除了在立法上和制度上的缺陷外,取證困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原因。由于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就決定了被告人很難取到有效的證據來證明刑訊逼供行為確實存在的事實。同時對于那些遭受刑訊逼供的被告人來說,這將會是一種更大的不公正。
刑事訴訟追訴的直接目的,在于確認被告人是否犯有一定的犯罪事實4。刑事程序一開始就以某種構成要件為指導去證明案件,并且讓法官就其逐步形成心證,最終以對某種符合構成要件的事實達到確實的認識為目標。如果從證據法的觀點來講, 刑事訴訟中的主要證明事項就是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由于我國法律對非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舉證責任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都不愿對此承擔舉證責任。司法實踐中,當被告方提出控方證據系以非法手段取得并要求予以排除的時候,法院要么自行調查,要么責令被告方承擔證明責任。無論法院采用哪一種方式,結果肯定都是一樣的:被告方的主張一般得不到證明。出現(xiàn)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被告方缺少必要的取證能力,難以獲得證明控方偵查行為非法的證據,法院調查也會因取證時機已過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舉證責任到底應由何方承擔對于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刑事訴訟舉證責任的相關理論及問題的解決
證明責任包括主張責任,提出證據責任,說服責任和不利后果承擔責任。這四個責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呈現(xiàn)出層層遞進的關系。根據證據對象的不同,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可分為實體法事實的證明責任和程序法事實的證明責任。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手段常出現(xiàn)在庭前詢問階段,而該階段又屬于審判活動的必經之路,屬于程序法事實的證明責任。關于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還包括客觀的證明責任和主觀的證明責任5。客觀的證明責任在原則上來說由控訴方承擔,不能轉移給被告人,且證明標準需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而主觀證明責任則可以從一方當事人轉移到另一方當事人,對于被告人來說,他對主張事實的證明只需達到有存在的合理性。基于上述觀點,控訴方則承擔的是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即為客觀的證明責任。作為與其相對的辯護方,則沒有必須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但其必須對其所提出的事實負證明責任,即為上述的主觀證明責任。
舉證責任的分配從形式上看是一個程序和證據問題,但在實質上卻是一個實體權利的合理配置及司法正義的能否實現(xiàn)問題。司法正義對訴訟程序的一項基本要求就是控辯(原被告) 雙方平等。為了實現(xiàn)這種平等,立法者在進行程序設計時不僅要注意控辯雙方權利分配在數量和形式上的對等,而且還要兼顧控辯雙方自身取證能力的差異,從而在權利義務的配置時適當偏向弱者、抑制強者,最終實現(xiàn)控辯雙方訴訟力量在實質上的均衡,實現(xiàn)司法正義。
三、結 語
本文在經過對證明責任概念剖析和深化理解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刑事訴訟的現(xiàn)狀,為了有利于刑事訴訟程序的有效、合理、迅速地進行,對刑事訴訟關于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承擔主體應進行單一化的確定。控訴方的證明責任應該在刑事證明責任體系中占有絕對地位,這也是“無罪推定”這一基本原則所賦予的。至于被告人證明責任問題,由于我國司法實踐中對被告人權利保護不力的現(xiàn)狀。因此,不論公訴案件或自訴案件,被告人均沒有也不應當具有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更不能因被告人沒有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無罪,就以有罪論處,這也是保護被告人權利之所必需,是對被告人合法權力的一種保障制度。但是,針對僅限的幾種例外情形,應當允許證明責任轉移至被告人,但是前提也必須是不能侵犯人權,為了達到訴訟過程中取證能力的平衡,實現(xiàn)刑事實體和程序規(guī)范的真正公平、有效率的運作,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承擔規(guī)則。
參考文獻:
[1]龍宗智、衡靜著《直覺在證據判斷中的作用》載于何家弘主編《證據學論壇》第二卷,中國檢察出版社
[2]劉少軍《非法證據證明責任問題探析》載于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47期
[3]李玉萍《論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中的證明》
[4]羅國良《論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中口供合法性的證明責任》
[5]何家弘主編《前沿.實務.文摘》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6]陳永生《論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舉證責任之分配》載于福建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1年1月 第一期
[7]陳界融著《證據方法及證據能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8]葉自強著《舉證責任及其分配標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釋
1第一作者系西安市雁塔區(qū)檢察院檢察員;第二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0級刑法學研究生。
2戴澤軍《證據規(guī)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P482頁
3宋世杰著《刑訊逼供與案件事實的證據認定》載于何家弘主編《前沿.實務.文摘》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P10-11頁
4這里所說的犯罪事實,是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
5客觀證明責任是指當案件事實真假不明時,在法律判斷尚處于不利的地位一方承擔證明責任;主觀證明責任是指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