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本文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基點,從旅游文化景觀的挖掘及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出發,從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本區位的旅游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并得出以下結論,即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文化景觀布局在物質空間上以山川、河流等地貌為附著點散性分布,在非物質空間上以地域性文化、民俗、氣候為依托,并多數以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隱性分布,在時空上以歷史文脈的追溯性分布。通過研究,為完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景觀規劃理論體系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旅游景觀文化 布局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旅游景觀資源擁有一個統一系統的理論規劃體系,應該站在本區域歷史文脈的沉淀、繼承于發揚的從而帶動江西經濟中部崛起、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適應的高度對待。
關于旅游景觀文化的概念,國內的統一公認的概念還未曾達成一致,學術界也多是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去闡釋,沈福煦在《中國景觀文化論》認為:“景觀文化是一種文化,有更多的社會文化性.......還包括大量的藝術文化內容,文學的、書畫的、建筑的、雕塑的、戲劇的等等”。[2]從文化的角度的出發,沈福熙的觀點較為符合作為本文的切入點,因為從文化內涵的構架看,呈現“文化-景觀文化-旅游景觀文化”的衰減模式,他們之間是包涵與被包涵的關系。本文以下涉及的旅游景觀文化的概念內涵即以上述為準。
一、基于物質文化層的空間布局
鄱陽湖水體旅游文化景觀方面,江西省江河湖泊眾多,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在古代曾是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如贛江在古代是中原通往嶺南的主要通道,這也形成了我省豐富的水文化。鄱陽湖的湖體,本身具有很多待開發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潛在旅游點。如今年剛被國家文物局選定為開展水下文物普查的幾個點,諸如漢代九江潯陽城、都昌鄡陽城等塵封水底的古城都;歷史上曾有“沉鄡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一旦對該水域的水文、氣象、地理、地質進行系統的觀察、探測和研究,破解這些謎團,不光其本身的未解之謎得以大白,這些過去讓人神往而又無法企及的地方,一起更為獨特的人文魅力,必將成為此區域新的旅游景觀資源,并且由于諸如此類旅游景觀的特異性,其不可替代性的意義更為特殊。
除了湖水體系,還包括數十條聯通鄱陽湖的河流,比較大的主要是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這些河流的流經區域更為廣闊,蘊涵的旅游景觀文化價值更大,如贛江十八險灘、修水流域的“鄱陽湖候鳥生態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觀,各支流的古交通河道,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物質景觀,都將是未來提升本地域文化品位,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和前提要素。
古村落聚居地旅游景觀文化方面,概念上的古村落是指迄今為止已有五六百年以上歷史,村落地域基本未變,村落環境、建筑保存較好,歷史文脈得以傳承的村寨、部落。[4正是由于這些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活理念、建筑風格、建筑布局的古村聚落的存在,為延續區域文化的文脈提供了物質保障。這也正是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的關鍵。江西省在這方面的資源數量雖然不是多,但是質量和檔次在全國皆屬上層,如南昌的安義古村、景德鎮婺源村莊等,都是代表鮮明的徽派建筑群。
二、基于非物質文化層的空間布局
在中國眾多的儺文化中,江西的贛儺文化是其中一個很獨特的分支。贛攤始自何時,來自何方,史籍均無記載,只有清代8座儺廟的相關記載,民國時有48部儺神之說, 攤舞稱“仰攤神” 或“耍儺神”[5]。這些流傳于民間的,口口相傳的非物質形態的儺文化,多加整理和保護,需要政府的引導扶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有部分地域屬于古徽州地區,這些地方屬徽派文化圈輻射較為明顯,如景德鎮、鷹潭、南昌等市;這其中開發比較成熟的旅游景點有婺源和安義古村,徽派建筑標志性的白墻灰瓦、高聳的封火墻以明確的視覺符號沖擊給游人,起到了較好的文化旅游效果。除此之外,區域內的道教文化資源也很豐富,其中不乏宗教文化重量級人文典故,如龍虎山風景旅游區,旅游區內的張天師典故及現存道觀都是可以深入發掘的文化資源。與之相配合的還有區域的風水文化圈,江西對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作出卓越貢獻的地域,傳統的風水理論即發祥自這里,其中將羅盤納入傳統的“相地”風水勘察流程,更是傳統風水學領域一大創新。
三、時空旅游景觀文化布局
紅色文化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明顯的旅游文化優勢,從地理分布來看,本區域內除了南昌市市區內存在民國時期遺留下的紅色文化景觀和建國后興建的紅色文化景觀,這些地方依托大城市的物資集散優勢和人員流動性強及知名度相對較高的優勢,配合以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已經在形成比較成熟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其余大多數此類型旅游文化景觀多分布與偏遠的山區和城郊結合部,其中還有一些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地方,如余江縣境內的方志敏烈士的革命根據地等,這些地方大多處于交通不便的山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長期被泯滅在歷史的煙云中。類似這樣的紅色旅游景觀文化資源,挖掘的潛力還很大,只要配套設施同步跟進,利用文化資源的優勢,對李東地方綠色經濟也是有很大裨益。
四、結 語
誠如戴代新等在《歷史文化景觀的再現》一書中所言:研究文化與景觀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如何用系統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來看待歷史文化......一是如何從文化角度看待現代中國的景觀規劃設計,進行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景觀規劃設計和游憩開發。[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景觀文化的構建,需要從文化發掘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空間布局的理性梳理,找到切合本地域發展的旅游文化經濟之路。
參考文獻:
[1]國家發改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9.12:1-2
[2]沈福煦.中國景觀文化論[J].南方建筑,2001年第1期:40-43
[3]戴代新 戴開宇 .歷史文化景觀的再現[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3
[4]劉華領.文化遺產的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5]曾志鞏.贛儺傳說與贛儺傳播[M],1994:4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