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在我們的周圍、日常生活和教學中識字方法有多少?當孩子有認字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要盡量滿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見了環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么意思。這時,他需要認識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時,他心情舒暢,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識字的時機,“趁機而教”。
關鍵詞:幼兒 識字能力 方法
加入幼兒教育行業時帶我的第一位師傅就是一名對幼兒識字能力特別重視的一位資深老教師,所以在她的帶領下我也對幼兒識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識字的最佳年齡:幾歲開始教孩子識字是最適合?相信這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問題。從生理學上講,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記憶力特別強的時期。一些教學研究和實踐證明,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認識其它物品一樣自然接觸和認識漢字;4—5歲的孩子普遍可以學認字,而且識字速度不比6—7歲的孩子慢。研究還表明,5歲多的孩子能學會漢字的大部分筆畫,并且能運用筆劃分析字形和書寫。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從孩子有圖案識別能力開始,就可以教他們識字了。也就是說,識字教育,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及早識字,利多?弊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這么早就讓孩子識字讀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會不會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負擔過重?
事實上,4歲左右是孩子求知欲最強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為兒童提供知識信息,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能促進孩子求知興趣的發展。其次,從出生到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科學實驗證明,在幼兒時期進行學習會促進孩子大腦皮層的發育,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因此,3歲左右開始讀書識字并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學習識字的關鍵在于應該引導得法,量力而行,不要過分強求,操之過急。強迫孩子學習或是學的過多、時間過長,都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育。
有許多家長很喜歡教幼兒識字、寫字。但是由于多數家長不了解幼兒心理特點或沒有好的教學方法,所以只是讓幼兒掌握了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其結果反而對幼兒入學后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難怪不少小學教師極力勸阻家長說:“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寧可不要教幼兒認字、寫字。”
要想幼兒能有效地認字,首先要引導幼兒的求知欲。引發幼兒認字需要的方式是很多的,主要是把幼兒原有的各種需要轉化成認字需要。例如我們現在所用的“識字寶寶”教材,精美的圖書畫面吸引著孩子,而老師不念給幼兒聽,只有識字才能知道書中講了什么,幼兒由于想了解故事的內容,就產生想認字的要求。
其次,要抓緊最佳時機。教幼兒識字,是一項學習活動,也是一項游戲活動。切不可認為,只有讓幼兒老老實實坐下來才是學習。只要幼兒有學習的興趣和了解事物的需求,我們就要運用各種感官讓幼兒去感知,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去學習。例如,戶外活動時看到宣傳欄時,幼兒可能會問:“這個字是什么?”這時我們就該抓住時機教幼兒認識,并且把這個字與學過的字聯系起來,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教法多種多樣,例如:
一、為孩子創造一個識字的環境
環境對于孩子認識字是第一重要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面文字:電視里的廣告文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彩色文字、快餐店的店招、路邊的路牌……這些,都構成了孩子識字現成而良好的環境。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創造出適合孩子認字的環境,如在冰箱上、電視上貼上寫著“冰箱”、“電視”這些漢語和拼音的紙片等。這些有意識的動作會讓孩子對每天接觸到的東西產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印象。
二、利用圖畫故事書來教寶寶識字
不放過每一個給孩子讀故事書、看圖畫書的機會。媽媽可以邊點著書邊給寶寶念;也可以把圖畫上、書本上的故事情節講給孩子聽,同時出示字卡,讓他們在理解情節的同時記住漢字。有時,也可以采取先背書后認字的方法。先給孩子反復說他喜歡聽的故事,直到寶寶能夠獨立復述出來。這時再一起來看書,對號入座,找到字音所對應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順序,手指指準那個字,眼睛就要看那個字,并且此時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后,爸爸媽媽也可以用提字的辦法。如,故事書中說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來,問寶寶牛吃什么呀?寶寶說:“吃草!”那就再讓寶寶認識“草”這個字。
三、識字卡片很重要
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制作許多圖文并茂的識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識字的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通過卡片,以游戲的方法來教孩子認識漢字。孩子學得輕松,父母教得也輕松,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對漢字的印象。
四、“動作”法
父母可以通過做動作來讓孩子認識字。父母給孩子脫衣服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寫著“脫”字的卡片,然后做“脫”的動作,并讓孩子也來做做“脫”的動作,達到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的效果。
五、兒歌學漢字
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并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他喜歡的兒歌背出來,再慢慢地一個一個把兒歌里的漢字教給寶寶。
六、“找朋友”法
這是個利用認識的字來認識字的辦法,適合于已經認識不少漢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認識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許就能很容易讀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父母接著讓他理解“清”是什么意思,是用在哪里的等等,就比較容易了。孩子在4歲左右時就有一定的識字、寫字的能力了。對于一般的常用字,智力水平與知識水平一般的幼兒,一天可以學習2-4個,再經過3-4次的復習就可以掌握的很好了。不少的孩子還能做到對一些字只認一次就長時間不忘。到了6歲左右,幼兒的認字、寫字能力又有了明顯的提高,此時在訓練幼兒聽說能力的同時,再教他們掌握一些常見字的讀和寫的能力是必要的。
教無定法,但有良法。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的父母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從幼兒的興趣、需求出發,創造各種適合幼兒的識字方法,使幼兒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識字,充分調動起幼兒識字的興趣,使識字成為一種快樂的生活享受,同時也為開發他們的智力打開一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