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應明確課程相關行業企業對職業能力及知識的要求,以實現能力為目標;同時確定一個或幾個較為典型的能力訓練項目,通過項目的訓練,實現課程能力目標;再根據能力訓練項目,組織相關支撐知識,確定課程內容模塊以及各模塊的具體技能和知識。
【關鍵詞】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課程內容 工作過程
1. 引言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源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其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從職業需要的角度出發,以職業崗位典型 工作任務為內容,開發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1]。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企業所需與學生所學之間的矛盾,提高學生“零距離”上崗的就業競爭力。
2. 課程開發的理論依據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完成職業崗位完整、典型的工作任務所涵蓋的知識與能力、工作過程知識的總和[1-5]。它是根據典型工作過程中工作任務的完整性和相關性來構建課程體系界定課程內容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根據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能力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1)入門和概念性知識:該職業崗位主要工作任務是什么;(2)關聯性知識:工作任務之間有怎樣的聯系;(3)具體知識和功能性知識: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要做什么;(4)以經驗為基礎的專業化知識:如何專業系統地完成工作任務,并對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
3. 基于工作過程的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內容開發實踐
(一)課程內容開發思路
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構建以崗位能力為主線、崗位工作過程與任務為導向的教學體系;以項目為載體,行動為導向,能力為主,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4]。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6],參考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分析崗位工作過程,對應各工序整合了《基礎工程識圖》《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基礎工程施工》課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應具備土的識別能力、基礎的識圖能力、基礎施工及驗收能力、地基處理能力。
能力訓練項目及支撐知識設計[7-10](見表1)
4.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開發實踐的啟示
在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內容開發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應將完成整個工作過程所需要的同類知識、技能訓練內容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學習情境;二是在相關基礎理論的學習中,不必過多地研究理論的發展過程或定理的推導過程,要重視體現理論的結論是什么,以做到理論知識“必需、夠用”;三是在工作過程涉及的學習情境之外,還應該開發一到二個培養學生職業拓展能力的學習情境,以保證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要看課程的性質,并不是每門課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學習情境的。
5. 結語
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的兩年中,邊開發邊實踐,像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這門課程,在進行學習情境劃分的時候并不是那么清晰界線,也不可能分出很多個很具體的學習情境,所以事實上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豐富實踐及理論經驗才能把握好的。另外與相關的企業如設計院、勘察院、施工單位等進行橫向的學術、技術的交流非常的必要。期待在之后的課程開發實踐中有更好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雷正光.高職課程及其體系和目標研究[J].職教論壇,2005.
[4]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理論研究.2006.
[6]付麗文,昌永紅.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地基與基礎》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科教文化,2008.
[7]孫慧平.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研究與實踐[J].教育職業,2007(12).
[8]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機械職業教育,2007(4).
[9]劉向紅.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7(6).
[10]吳成揚.談高職《土力學》綜合實驗課教學模式改革[J].水利科技.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