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投資銀行領域,從來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一時間”,近五年來中國股市的風云變幻,已讓國內投行的格局經歷了劇烈的震蕩,甚至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
就IPO融資規模而言,中國已經連續三年占據世界第一位置。2010年,中國A股市場IPO共計融資4900億元,創歷史新高。普華永道預計,今年中國在新上市公司數量和IPO籌資總額方面將再次領先全球,籌集總額可能再度超過4000億元。
在海外市場因為經濟危機而疲軟時,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國際投行大鱷的必爭之地。
毫無疑問,大單是國際投行的“心頭肉”。在1999年到到2007年間,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瑞銀等為代表的外資投行在轟轟烈烈的國企海外上市熱潮中積累了豐富的“做大單”經驗。
“我們一直把他們當做投行業務的典范。”一位現供職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部人士說,“嫻熟的上層關系運作、快速而投國企所好的形象宣傳以及在海外市場金光閃閃的招牌,是他們風光無限的主要優勢。”
國企海外上市的同時,外資投行在中國的“孿生子”,以中金、高盛高華為代表的合資券商也在外資投行的“傳幫帶”中漸漸崛起。這些與國外市場關系密切的合資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業務研究和管理模式。中金、高盛高華在薪酬、研究水準上都向國際標準看齊,招攬了大量高級人才。
在長達十年中,他們幾乎壟斷了中國大型國企的境外上市業務。
但2007年以后,內地A股牛市迅速崛起,內地掀起了一波反思國企海外上市賤賣的輿論潮。A股市場地位的變化使得隨后的絕大部分央企選擇留在A股。
國內老牌券商中信證券、國泰君安開始加入對這些大單的爭奪。從2004年到2010年,中金一直牢牢占據內地IPO市場頭把交椅的位置。緊隨其后的是中信、國泰君安等老對手。
“悄悄”崛起的,還有另外一個擁有強大背景的對手,銀行系券商的代表—中銀國際。隨著超大國企上市進程一個個結束,剩余的目標越來越少,競爭愈發激烈,“大單”之路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像中交股份、中國水電這樣的大盤股上市必須通過國資委的審核,這其中與相關部門的溝通渠道就非常重要。”前述投行人士解釋。
而擁有銀行背景的中銀國際在此擁有很大的優勢。總部位于香港的中銀國際是由中國銀行于1998年注冊的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它本身就代表了中國政府支持海外上市的戰略目的,也在香港市場中培育了一定的人才。
在擁有國際背景和上層資源的合資券商和國有券商搶奪超級大單的同時,以平安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為代表的南方券商亦不甘示弱,他們擁有另一項絕技—深耕中小市場。
這份苦心隨著創業板的開閘獲得了回報,中小企業迅速成為中國IPO市場的最活躍部分。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在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公司數占到總IPO上市數的86%,募集資金總數達到986億元。
活躍的市場帶動平安證券、國信證券的市場排名大幅度上升。2010年,平安證券、國信證券分別以48家和40家股票主承銷數列第一和第二。
眾多中小企業活躍的市場現狀締造了南方券商的這種螞蟻式戰術,開拓了一條以往未被注意的IPO新天地。中資背景投行分別在大單和小單市場超越了曾經被稱為“老師”的外資背景投行。
而以中金為代表的合資券商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此前有媒體曾報道,中金正在計劃籌建專門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服務的中小企業融資部。
近期,中金不斷從國信、海通、招商、國泰君安、安信等券商引進人才,業內有中小型企業服務經驗的保薦代表已成為中金引進人才的考慮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