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渺茫的信號是,失業軍團的名單愈發全球化了。但難解之題是失業者對尋求工作并不在意,因為他們打工反而不如失業領救濟金劃算。在歐洲國家此種現象尤其明顯,英國失業人數已沖上17年以來的新高。救濟金的標準需要重新確立以尋找社會保障及發展的平衡點了
美國—就業為上
美國失業救濟制度主要是為失業者提供臨時性經濟幫助。在美國享受失業救濟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失業前收入要達到一定標準;2.登記失業并愿意接受介紹的工作;3.失業不是出于自動離職或犯錯誤等原因。美國的失業救濟金申領條件苛刻,一個工人辭職的話,除了一些極少的例外,是很難獲取失業金的。美國大多數州規定,失業金的支付期限最長為26周,失業金發給失業者本人的部分約為收入的50%。歸根結底,將失業率轉換成就業率,才是美國政府當務之急。
英國—英國病人
英國1948年建立的“失業救濟與家庭補助”制度規定,英國人只要證明他們有意圖找工作,就能領取救濟金,1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就轉變為領取家庭補助。由此導致越來越多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加入失業大軍。目前英國10萬多名年輕人用裝病逃避工作,只因他們即使不工作也能得到每周91.4英鎊(近1000元人民幣)的救濟金,其中2萬人甚至領了五年以上。這種“自愿失業”至少導致500多萬人領取失業救濟金,從而使得英國財政越來越不堪負荷。
法國—失意青年
法國的失業救濟金制度規定,失業者在第一年每月領取的救濟金相當于失業前最后一個月工資的70%~80%,此后每年遞減。這一救濟政策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但福利政策與鼓勵再就業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有救濟金,法國人再就業時大多挑肥揀瘦,這也是法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人數眾多的原因之一。在法國除了長期失業者人數眾多之外,另一大特色是該國的青年失業率較高。據統計法國25歲以下青年人的失業率高達25%。
瑞典—限時快遞
瑞典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參加失業保險社達12個月以上;在失業前的一年內至少工作了5個月;不是自愿離職或因行為不端而被開除者。根據規定,拒絕接受勞動管理部門介紹的合適工作而無充分理由者,因罷工或其他勞資糾紛而失去工作者不能領取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的給付是有時間限制的,14歲以下失業者最多可領取300天,55歲以上失業者最多可領450天。二戰后瑞典的失業率一直到90年代長期保持在3%上下,遠低于其他西方發達國家。
德國—嚴謹邏輯
德國的失業保障制度包括失業保險金和失業救濟金兩部分。有權利獲得失業保險金的人是,在勞動局進行了失業申報、符合等待期時間、本人提出失業申請的失業者。支付失業保險金的期限與受保險人義務保險的等待期和年齡有關。例如,有12、20、24個月等待期的,可以領取6、10、12個月的失業保險金。失業保險金的標準是有權利領取開始之前最后52周的毛收入平均值的60%。領取失業保險金到期后尚未就業的,可以無限期申請失業救濟金,標準為每月每人345歐元。
俄羅斯—精心算盤
俄羅斯有關法律對失業者的定義為:有勞動能力,但沒有工作和工資,在有關就業機構登記后11個月內仍未找到工作的公民。1991年4月,俄羅斯明確規定,失業者可獲得一定時期的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的發放辦法是:失業者前3個月內可領取工作最后3個月平均工資的75%;接下來的4個月為60%;之后為45%。若失業者是家庭的主要撫養人,救濟金可增加為國家最低工資的二分之一,最高不得超過最低工資的1.5倍。
日本—竭力克扣
日本雇用保險制度規定,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各項待遇,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失業情況得到公共職業安定所確認;二是目前處于無工作狀態;三是失業之前的1年內,累計參保時間須在6個月以上。基本補助的標準是,失業前半年平均工資的60%至80%,領取期限為90至300天。失業救濟金的申領者不得持有可以變現的“奢侈物品”(如樂器、汽車等)。但由于日本長時間的勤勞的觀念,很少人愿意領取救濟金而寧肯選擇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