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郭樹清諸多學術著作中,有關失衡與平衡的論述相當多,在其2007年出版的《直面兩種失衡》中,曾對中國經濟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失衡做過詳細論斷,人們之所以把所謂失衡看得嚴重,在于失衡者,長此以往,猶如沙灘之上建筑大廈,最終會造成全球經濟的災難。
作為中國金融改革的研究者、策劃者和實施者,郭樹清的平衡理念深入骨髓,過去六年在建設銀行董事長一職上充分施展的平衡術,也將有助于他在今后證監會主席新任上大展拳腳。
他的前輩,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將證監會主席一職稱為自己“做不好也做不長”的“火山口”,需要承受來自民眾和上層的雙重壓力。對于郭樹清來說,未來承接的是一份并不輕松的活計。
改革者氣魄
出生于1956年的郭樹清,其仕途起源于國家體改委,從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間,郭和體改委的吳敬璉、周小川、樓繼偉等同仁幾乎參與了當時經濟領域的所有改革,其與吳敬璉、周小川也被視為“整體改革論”的主要倡導者和設計者。
“郭董好酒,作為蒙古人一次能干掉2斤白酒。”建行北方某省分行負責人笑言,作為改革者的郭樹清,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而其2005年臨危受命接手建行更堪稱大手筆。
當時的建行,股改上市前夜董事長張恩照東窗事發,極大地影響了中國銀行業剛剛因改革而慢慢積累起來的人氣,與花旗的戰投談判工作一度陷入停滯,入主建行后,郭樹清迅速展現出自己強硬的一面。
先是重典治行,2005年5月,將近兩年區內案件頻發的湖南、山西兩省分行行長更換,從而理順總行與分行的關系;爾后,郭樹清又將不肯提高報價的花旗集團踢出戰略投資者,并成功引入美國銀行。
“建設銀行在引入戰略投資者上是幾大銀行里做得最好的。”時任建設銀行獨立董事的景學成這樣回憶,“美國銀行很認真,派出了龐大的團隊幫助建設銀行完成了制度架構和流程的搭建,理順了各崗位的職責。這之后,各部門之間在具體事務上的爭吵就少了很多”。
2005年,建行成功登陸香港,其后回歸A股市場,為其他三大銀行改制、上市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并為其它行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這塊最難啃的骨頭被郭啃了下去。
郭樹清所背負的“改革者”形象,使得外界對其上任證監會主席寄予厚望。
外界期望,郭樹清在制度設計和建設方面的豐富經驗能夠幫助中國股市走出連續幾年的低谷。此前的中國股市在經歷了2008年的高點之后,已經跌跌不休了三年。
郭的前任尚福林在任九年間,掃清了中國股市的一大障礙,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改變了大股東和流通股東利益分割的局面。加上資金面的寬松,使得中國股市沖上6000點高點。
但在關系到上市公司質量的退市機制和新股發行機制上,證監會的改革與市場期望相比,進展緩慢,甚至“裹足不前”。業界普遍認為,這使得中國股市依然沒有完全脫離“幫助國企脫困”的初始角色。融資而不分紅,使得股市淪為公司“圈錢”的工具。
在致證監會主席的公開信中,評論者侯寧提出“改革新股發行體制、實行強制分紅”等建議。
但郭樹清要完成“改革”證監會的任務并不容易。在經歷了三十年風雨之后,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完成規模上的跨越。但證監會與郭樹清以往經歷的機構相比,其難度并不在規模,而在涉及面太廣。證券市場的每一次波動,都會影響到數以千萬計的投資者。其效果也即時反應在每位投資者的賬目里。
證券市場是中國市場經濟領域中最為復雜也最為誘人的場所,各方利益交織混雜,無論監管還是改革都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稍有不慎即會引致巨大的失誤。
平衡術
“郭董的風格,穩健、不盲目。”2011年10月26日,就在郭樹清離任建行之際,建行某北方省級分行一位負責人向本刊記者坦言,過去兩年,在全行業狂飆突進爭奪地方融資項目之際,建行卻保持了少有的冷靜。
在上述省份交通廳貸款市場份額中,過去兩年建行已落居末位,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該省交通廳1400多億貸款中,建行只有40億左右,競爭對手工行、農行、中行份額都在300-400億上下。
“一開始主管領導對我意見也不小,但我們還是堅持住了。”上述建行分行人士坦言,市場份額的丟失,對基層行的考驗很大,“哪怕放棄點市場份額,也要控制好風險。”
2009年到2010年將近18萬億的信貸投放潮中,郭樹清堅持平衡業績增長與風險控制的理念,在同質化嚴重的銀行業,實屬不易。
同樣,金融危機后,當競爭對手乘機加快海外布局時,郭樹清保持一貫審慎態度,多次聲明,“建設銀行還是一家立足國內的銀行,國外業務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比例都不會特別占很大比重。”
郭有關中資銀行國際化的判斷基于兩個因素,第一,國內銀行業并不飽和,金融服務還存在很大缺口,增長潛力很大,中資銀行不必舍近求遠,跑到國外去;第二,海外業務發展也需要相關管理能力,比如人才、知識、經驗這些方面,銀行有一個逐步培育的過程。
“不是說收購之后,銀行就能管理好,我們沒有那么大的把握。”基于這些考慮,建行對海外業務的推進采取穩步發展策略。郭樹清曾對記者表示,建行的海外布局計劃是有限的,沒有那么雄心勃勃。
因此,外界所寄予的厚望與郭所選擇的現實改革路線落差如何,尚待進一步觀察,對于利益博弈巨大的資本市場,如何做好利益的平衡,這對熟稔于機構改革和資本運作的郭樹清,可能是一項充滿挑戰的“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