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
因為搞結構設計,吳青松一年差不多一半時間都在外地,可他卻用“累并快樂著”來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
2006年初選擇進入城市設計研究院之前,工作十幾年的吳青松就換了3個單位,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之前的單位凝聚力不強,讓他感覺不到歸屬感。剛到設計院,吳青松還抱著觀望的態度,不敢全心投入,害怕像以前那樣以失望告終。
“現在職稱解決了,妻子安置了,收入翻番了,領導把我的困難都處理了,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吳青松覺得自己是設計院的一份子,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已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有歸屬感了,單位讓我沒有了后顧之憂,我也可以甩開手腳干了。”
激情
胡玉琴,與吳青松的豐富經歷有些不同,抱著對工作的向往和熱情,2007年研究生畢業就進入了設計院。
因為是聘用人員,設計院當時只管檔案,不管戶口。吳玉琴的戶口被放在小南街人才中心,2009年底的時候,被通知戶口必須遷出人才中心,要不然可能成黑戶了。
胡玉琴很焦慮,因為變成黑戶的話,結婚生子等等問題會非常麻煩。慶幸的是,院領導想辦法及時解決了讓她寢食難安的難題:戶口被掛在了設計院的集體戶口上。
而職稱和養老保險問題的解決,更加讓他們感受到了單位的關懷。2009年,單位不重視而拖延了兩年的助理工程師的職稱評上了,“我們這個級別平均10萬年薪的收入與被評為工程師有直接關系的”,剛被評為工程師的胡玉琴介紹說。
單位還給她補交了之前的保險。 “這讓我們沒有了后顧之憂,編內編外的差距也不明顯了。”胡玉琴說,“更重要的是,這種歸屬感會讓我們把設計院當成自己的家,而這份事業也是我們的家業。也讓我有了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對于剛進入社會不久的我們,是極大的鼓勵。”
感動
員工吳青松的變化和胡玉琴的激情被設計一所所長陳飛看在眼里,感觸很深的他曾是單位的團支書,可多年來痛感單位沒有主心骨,缺乏吸引力,甚至萌生了去意。
單位新領導班子下“猛藥”抓凝聚力的舉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員工積極向上的風貌,把單位當家的氣氛更是讓他感動。3年來,隨著黨團組織的健全,陳飛與同事們在一次次主題教育活動中形成共識,在單位效益蒸蒸日上中共享發展紅利。經過深思熟慮,他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已成為一名預備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