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高盛早就臭名昭著,它與華爾街的其它一些投行甚至是“貪婪”、“欺詐”、“我活不顧你死”的代名詞。
高盛,又是和高盛有關!近日,一篇《李書福危局:海外高利貸勒緊吉利脖子》報道引起業界軒然大波,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與美國高盛集團(下稱“高盛”)推上了風口浪尖。
文中稱,吉利深陷“高盛牌”高利貸絞索,緣起于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當時,吉利自有資金嚴重不足,部分收購資金通過向海外發行高息債券獲得,而高盛除了作為福特出售沃爾沃的財務顧問外,還充當了吉利集團的海外融資方,并參與其向海外發行高息債券。
吉利會不會遭高盛“暗算”的疑聲再次響起,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很多人都為它的董事長李書福鼓掌,而當看到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高盛的身影時,一絲不詳的預感悄然飄過。雖然吉利方面否認了遭遇高盛高利貸,資金短缺的窘境,但有鑒于那些經過高盛之手而變成半死不活的中國企業,外界仍然為吉利捏著冷汗。實際上在美國,高盛早就臭名昭著,它與華爾街的其它一些投行甚至是“貪婪”、“欺詐”、“我活不顧你死”的代名詞。
高盛“杰作”
也許是高盛做過的“壞”事太多,以至于許多經濟評論家都很不吝嗇的送給它“陰謀”二字。有人說,高盛就像在整個經濟版圖上的一只餓鷹,不放過任何一個捕捉利潤的機會。整個世界版圖哪里有機會,它馬上就飛奔向哪里,去狙擊這個國家或者這個行業。
在中國,高盛早已“賺”得盆滿缽滿,行業幾乎涉及了所有領域:上海的房地產成為其獵物;西部礦業使其大撈一把;與包括太子奶、深南電、國航及東航的對賭協議讓其賺了個滿盤金;入住中國肉制品企業的雙匯使其大賺特賺;充當多家中國公司IPO的承銷商并從中收獲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動的交易;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獲利不菲。
為了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高盛所采用的手段狡詐的令人吃驚,然而又驚人的相似,卻又屢試不爽。當他們伺機進入一個行業時,就大肆唱衰該行業,使其價格走向低位,然后,趁低價買入。當其達到其盈利目標,伺機出貨時,就大肆唱多,然后,大肆賣出。經濟學家郎咸平說:“高盛慣用的兩個手法,一是所謂的信息披露或者制造概念,另一個是所謂的影子操縱,扶植一些傀儡幫它來做事情,它在幕后‘垂簾聽政’。”
而就在上個月,高盛又再次使用這樣伎倆,減持工商銀行股套現。高盛在連發兩份關于看好工行的報告,唱多抬高工行H股股價后,就立馬巨量減持17.52億股工行H股,共計套現85.5億港元。在高盛巨額套現后,工行股票暴跌3.33%。
高盛經典“杰作”之一就是“扶持”中國企業海外收購。2004年,通過高盛的穿針引線,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收購了IBM PC項目。作為顧問的投資銀行高盛獲得了900萬美元的顧問費。
當時聯想資金鏈短缺,高盛先是協助聯想獲得了6億美元國際銀行的貸款,隨后高盛又給予聯想5億美元的過橋貸款,并趁機引入了三家美國PE——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General Atlantic及美國新橋投資集團3.5億美元注入聯想。陰謀便在此,由于信息不對稱,聯想所有涉及海外業務的重大決策無不依賴于這三家美國公司的安排,三家PE僅僅花了區區3.5億美元,就控制了30億市值的公司。而后聯想出現的CEO更迭亂象,無不拜這3家PE公司所賜。
而聯想買到的又是什么呢?聯想集團原總工程師倪光南說:“沒有買到什么高技術,更不用說核心技術。”IBM早已把有價值的東西分拆賣完了,留給聯想的只剩下PC。收購后,聯想業績一落千丈,本已退隱的柳傳志不得不重出江湖。
高盛的這種手法不只是應用于聯想一家,TCL也曾中招,后落魄收場。但在金融界里面的規則是,沒有對錯,只有輸贏。
貪婪本性難改
總總陰謀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源頭——貪婪。
高盛、大摩、美林等,一個個光鮮的美國著名投行,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都處心積慮的計劃著。利用自身的地位及影響力,操縱著市場,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獲取暴利,甚至不惜踩著刀尖謀利——設計復雜具有欺詐性的金融衍生產品向那些大企業兜售。
去年5月,華爾街“欺詐門”事件便由此而起,包括高盛、大摩、瑞士銀行、花旗、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法國農業信貸和美林證券在內8家公司都被有關部門調查。
緣起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高盛集團及其一位副總裁欺騙投資者,在一項與次貸有關金融產品的重要事實問題上向投資者提供虛假陳述或加以隱瞞。隨后,華爾街便掀起一場嚴打,其中涉及到的一款產品是CDO抵押貸款債券。這種債券是由德意志銀行和瑞銀等公司在對沖基金客戶Magnetar Capital公司要求下建立的,Magnetar公司購買了這些交易的風險部分,并針對同樣的CDO債券其他部分進行做空。這些做空的賭注使該基金在房地產市場下跌時盈利頗豐。
銀行本身也有時會進行做空交易。當抵押貸款市場崩潰時,卻是這些做空者盈利之時。
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華爾街貪婪的本性依然沒改。
今年爆發的由美國人民掀起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便是對他們的抗議。正如“占領華爾街”的聲明所說:我們是占人口99%的普羅大眾,對于僅占總數1%的貪婪和腐敗,再也不能容忍。從9月17日開始,這場運動持續數月并迅速擴散到美國其它地區。
在郎咸平看來,華爾街的欺騙與貪婪終于惹惱了美國人,以至于這場運動愈演愈烈。他說,美國民眾的憤怒不難理解,作為2007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的華爾街金融巨頭們,因接受了美國政府的巨額援助才免于倒閉,事后非但沒有受到相應懲戒,華爾街金融高管們反而繼續拿著驚人高薪,收入有增無減,分紅動輒上億。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的失業率已經到了危險的9%,大量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讓財經媒體人王維憂心的是,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為首的美國投行也將 “貪婪”的“鴉片”帶到了中國,并嚴重地沖擊了中國固有的企業文化,促使中國企業、中國人放棄了責任、執著與勤勤懇懇,變得投機性增強,不務正業,涉足風險巨大的金融衍生產品。
他說,美國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之所以最終走向沒落、破產,就是因為汽車已經不是他們的主業,在追逐“金融鴉片”的大潮中迷失了責任和本質,金融部門成為了整個公司效益的惟一部門。而當金融公司遇到了次貸問題遭遇破產,而汽車公司又沒有盈利能力,最終只有破產。
中插:令人憂心的是,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為首的美國投行也將 “貪婪”的“鴉片”帶到了中國,并促使中國企業、中國人放棄了責任、執著與勤勤懇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