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稅負痛苦指數”居全球第二
美國《福布斯》雜志一份“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居全球第二”的榜單,近日引發輿論的喧囂。《人民日報》對此予以否認,稱中國宏觀稅負低。近日福布斯再度回應,稱稅負高低與痛苦程度無絕對同比關系,主要取決于稅收是否。還之于民”。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表示,我國稅負不可能高到這種程度,是被夸大了。他分析,之所以現在公民感到稅收負擔重,是因為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之外,其它政府性稅收收入的影響,比如一土地出讓金,國有企業的資本性收入等政府性稅收比重較高。同時,財政性支出在社會福利轉化為居民服務的社
會性保障設施增長還不夠,所以導致了對我國稅負水平的誤解。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表示,在我國所有的稅收種類中,個人所得稅的占比并不高,世界上大部分稅收與企業有關一只是我國的企業稅賦比重可能更高些。許小年認為,企業的稅收成本通過商品轉移給了終端消費者,“其實,我們最關注的并不是我們交了多少錢,而是我們交的這些錢究竟都被怎么使用了,”一位網友的感嘆引起更多網民的共鳴。
某網網友“zhaom-ng2211”表示,老百姓繳稅不少,特別是工薪階層貢獻最大,但他們在住房,醫療,上學就業老保、交通、甚至環境保護,都要自己承擔,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無論稅負痛苦指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稅負高低與痛苦程度是否有必然聯系,但對于民眾而言,稅感深重已是切身體驗一這既來自國富與民生壓力之間的對比,也來自于發生在個體身上稅負的繁冗,前段時間的“月餅稅”,“婚前房產加名稅”,之所以引發民意鼎沸,顯然也是觸痛了民眾深重的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