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大一點,哪怕只是一厘米,收益可能是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加。
現實中,“差不多”現象大大存在。比方說請客吃飯,我們經常要面臨著無數“差不多”的飯店選擇;進了飯店呢?又面臨著無數“差不多”的菜品選擇;“差不多”的房子,千篇一律的房產廣告和宣傳語;“差不多”的家居;“差不多”的商場,“差不多”的商店、“差不多”的商品,就連服務員穿著打扮也往往這店那店都差不多……無個性,無特色,無差異化,這是大多數中國人日常面臨的一個困惑。
現實生活中,你面臨的困惑會更多:
在市場嚴重同質化、服務嚴重同質化、產品嚴重同質化前提下,誰若能在“差不多”的背景下提高一點點、改變一點點,讓對手比你“差一點”,哪怕只有一點,你就很可能資源點盡,萬人敬仰。
比方說海爾空調,在非典時期,他們在空調里面只是加了一個小小的排氣扇,就美其名曰“氧吧空調”,和普通空調就只差一“點”,而就這一點就讓它占盡了優勢,銷售一下子火得不得了;同樣是海爾,他們根據市場需求研制出能夠洗地瓜的洗衣機,也只是令競爭對手比自己“差一點”,結果在具體地區賣瘋了;而普通感冒藥,稍微加上一點成份(似乎是撲爾敏),就成了白加黑,晚上睡覺睡得香,白天不打瞌睡,就顛覆了傳統的感冒藥市場。
在這方面,再舉幾個生活方面的例子:
周末我帶著太太、孩子去吃比薩,本意是要12公分的,但服務員小姐告訴我,12公分的沒有了,只有6公分的和9公分的,能否用這兩種頂替,“只”收12公分的錢。太太一聽很是“樂意”,我抓緊讓孩子計算一下,結果發現一個6公分的加一個9公分的,雖然半徑之和大于12公分,但面積卻要小得多,吃比薩吃的是面積,自然不能只看半徑。
這個例子直觀告訴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挺“賺便宜”的事,有時未必就是“賺便宜”。而核心競爭力每提高“1分”,收獲有可能就是呈幾何指數的增長。對企業而言,“多個產品”未必比“1個好產品”賺得多,所以國內也好、國外也罷,鮮有多元化企業做得好的,一般企業都會有一個主打的核心競爭力產品。
夏天池塘里積滿了許多水,隨便往池塘里扔上一塊石頭,泛起一層層漣漪,你是否想過,最外一層漣清可能只比最里一層半徑多一厘米,但面積計算起來,可能就多出了幾十平了。
我的好朋友盛華培訓的校長殷永勝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大明湖的荷葉每天都要長,而一個月當中第30天長的面積,是前29天的總和。殷永勝校長意在以此告訴他的學生努力堅持的重要性,這個道理用在營銷上同樣很有說服力。
現實中,茅臺酒比二鍋頭只口感好一點、感覺舒服一點、包裝好看一點,但正是這一“點”讓他擁有二鍋頭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價格優勢,還不愁賣;煙也是,那個導致周久耕下臺的九五至尊,能比普通煙好到哪里去?可能只是略微感覺上好抽一點,但價格卻非同日而語。
核心競爭力大一點,哪怕只是一厘米,收益可能是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