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關于英國廣播公司的眾多關鍵詞里最引人矚目的要算“裁減”了,裁減部分歷史悠久的國際廣播語種和正在計劃中的裁減數字電視頻道,以及裁減駐外記者等,而作為BBC重中之重的1頻道,裁減的內容是犯罪題材的系列劇。
提出這項計劃的是這個頻道去年10月上任的總監丹尼·科恩,“現在播出的節目中,越來越多的男性偵探和各種犯罪讓電視面臨著危機”。雖然涉案劇在BBC播出的內容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他想做的是拓寬題材,讓電視更豐富多彩些,而不只是罪犯和偵探的較量。
此前,BBC播出了新版《福爾摩斯》和根據瑞典作家亨寧·曼克爾小說拍成的系列劇《沃蘭德》,前者還榮獲了2011年度英國電視學會獎的最佳系列劇獎。而英國的獨立電視臺也有《路易斯》、《殺機四伏》、《刑偵督查班克斯》和《威徹爾先生的猜疑》。在丹尼看來,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不僅僅是BBC的事情。
受到新政策影響的涉案劇名叫《神探任恩》,根據作家邁克爾·迪布丁的故事改編,這部劇在2011年1月播出三集之后,BBC決定不再像其他偵探題材的電視劇一樣接著委托制作公司拍續集,它也就此成了1頻道最先被砍掉的偵探劇。
丹尼提出的口號是“做嚴肅的電視”,也許在今天這個娛樂節目滿天飛,大家變著法兒地爭奪收視率和廣告商,新媒體虎視眈眈要取而代之的年代,說“嚴肅電視”會讓人覺得有點冒理想主義的傻氣,而“嚴肅”電視在中國似乎也總是與板著臉的八股和說教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位BBC1頻道的新學門人用他此前的實踐證明了嚴肅電視是可以有收視的,而且還是16至34歲、被認為不看電視的“年輕觀眾”,他們并不排斥在新媒體上看優質的電視節目。
丹尼2007年被任命為BBC3頻道負責人,當時此頻道并不被看好,甚至有議員提議關了它,能給BBC省點錢。丹尼上任之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這個頻道重新定位,重點放在年輕觀眾,節目則以嚴肅紀實類為主,比如剛果的性暴力,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婦女的遭遇,全球化和沖突,英國選舉,金融危機和其他時政題材,同時針對年輕人的欣賞習慣,提供多媒體播放支持。
“以前3頻道沒有時事節目,現在我們不僅做到了節目的平衡,而且還能提供更多嚴肅的系列?!痹谒?年任期里,收視率上升56%,因為節目內容受歡迎,3頻道的預算從1億英鎊增加到11.3億,有了更多的制作經費,頻道也獲得了很多獎項,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電視頻道之一,奠定了他入主1頻道的堅實基礎。
其實,如果以一個中國電視人的視角看BBC的節目,已經很豐富了,無論哪種題材的電視劇在晚間都只占很少的比例和時間,大量的節目是新聞、時事、政治、辯論、訪談、歷史、文化、自然、科技、園藝、美食、脫口秀、真人秀等,很多都是紀錄片類型,內容通俗易懂,形式輕松活潑,包裝獨特,畫面精致優美,主持人風趣幽默,節目寓教于樂,令人目不暇接。我由此也對BBC1頻道在丹尼這位有著操作“嚴肅電視”成功經驗的人手下可能發生的變化充滿了好奇。
說到涉案題材,中國電視屏幕上也曾經風靡一時,只不過在快餐式的電視消費觀念下,觀眾越來越喜新厭舊,媒體也不得不用新的內容刺激,于是涉案劇迅速被諜戰、青春言情、家庭倫理和歷史戰爭劇等一波又一波的熱潮給取代了。媒體之間惡性競爭,媒體和受眾之間惡性循環。
現在各家電視臺用稀奇古怪的“定位”來博得觀眾的眼球,而黃金時間則基本都是比拼同樣的電視劇,雷同的搞笑娛樂,真正自辦的、有些特色的節目因為收視率的原因被擠到在英國被稱為“墓地時間”的午夜時分。
英國廣播公司之所以是世界媒體的一面旗幟,與媒體自身和個體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在近90年的發展中,如所有的媒體一樣,會犯錯誤,走過彎路,也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壓力,但是他們總能經過自己的調整,獨樹一幟,因為他們始終有一個公共服務的目標沒有偏離,那就是通過節目為公眾提供信息、娛樂和教育?!叭绻麤]有了BBC,英國會是一個很乏味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小心別走太遠?!钡つ嵴f。
“嚴肅”的電視不等于枯燥乏味的電視,“嚴肅”的電視是負責任的電視,“嚴肅”的電視也可以是好看的電視。當然,要做好“嚴肅”的電視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