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隱私秀
指時下賤行于中國內地的心理情感類真人秀節目。這類節目,借助專業的制造伎倆,讓嘉賓曬隱私、曝家丑,以滿意觀眾好奇與窺私的心理,從而使普通人的隱私變得娛樂化、貿易化。與此同時,節目造假的新聞也漸被曝光。盡管一些制片人堅稱“真人真事”,但不可否定的是,找演員當托兒出演的例子并不鮮見。
維特效應
《少年維特之煩惱》曾引發了模擬維特自殺的社會問題,“維特數應”因此得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剖析,媒體對自殺消息的大肆渲染對于一些彷徨在生死邊緣的人具備強烈的暗示、誘導性。這也提醒媒體不應炒作自殺個案,或者將其“娛樂化”處置,而應在報道中凸顯心理危機干涉,從而啟示大眾對自殺背后的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探討。
雙失青年
語出香港娛記查小欣。“雙失”意為既失去家庭,又失去錢財。查小欣是第一個爆料謝霆鋒與張柏芝離婚的傳聞。查小欣“雙失青年”一說略有新意。延展其外延,周遭“雙失”者如過江之鯽,只因普通,因而盡管一失二失N失,也只是默默無聞。
臟點
美國“毒筆”作家凱莉新書《奧普拉傳》。這本傳記引發爭議不斷,有評論說它只是為了“尋找臟點,而非尋找真相”。《紐約時報》說:“這本書想對準靜脈,但連血都沒刺出來。”這或許就是成名的代價。奧普拉對本書的看法是:“有些人會尾隨你到衛生間,聽你尿尿。你會盡量尿得輕一些。可他們會對你說:‘我的天啊,是你!你尿尿啦!’”
高快硬響
語出樂評家李皖。李老師將文革歌曲曲風歸結為高快哽響,其類別有頌歌、紅衛兵歌、語錄歌等,它大概即當下紅歌之濫觴。最紅的紅歌是《東方紅》,文革時,北京學生娃曾建議將北京更名為“東方紅市”,后被周恩來勸阻。
原聲
一首舞曲能不能紅,關鍵往往在于副歌部分的某四小節旋律,如果萬一旋律的拐角剛好觸到了大部分心里最俗的那個部分,那么這首歌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迅速流傳,讓不少土到極致就是爽的歌得以紅遍全球。
——樂評家咪咩評析Lady Gaga的新專輯時如是說我是非常非常愛文學的,當然我也愛電影,這兩種東西有時候會有矛盾,好的文學并不一定是好電影的基礎,所以我覺得我要做一些純粹為文學寫的作品;但我也非常愛電影,那就專門為電影來寫,我希望這兩件事別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常常要造成巨大的妥協。
——嚴歌苓在新書《金陵十三釵》發布會上說想在電視找深度的人,大概搞錯深度的意思了。深度無捷徑,只能靠學習和思考而養成,你把賬賴給電視是省事,但結果無非耽誤你自己。看連續劇新聞球賽歌舞選秀動物奇觀,就算看到吐,最多得些資訊或感悟,哪能得到深度?我做過很多讀書及訪談節目,從未聽說半個靠著看電視能看出深度來的人,除非你是說深度近視。
——蔡康永的微博
有一種觀眾吧很奇特,自己是買票進場的,就把電影院當自家客廳,旁若無人地大聲對話。點評劇情也就忍了,還盡說發散性話題。銀幕上有女人抽煙,就討論女人吸煙的問題,有人嘿咻就討論嘿咻的問題,有人吃早餐就討論自家早上每天吃什么。全然不顧旁邊的人也是買票進場的。電影節看文藝片最惱火就這個。
——影評人衛西諦在電影節期間的感嘆
資方要求編劇改劇本,一般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人物和劇情不滿意,這是藝術上的,對的接受,不對的據理力爭,在虛心和堅持間找平衡;第二種是可操作性上的,比如你寫了很多雨戲,是為了烘托情緒,但拍雨戲很耽誤工夫,演員就這么多天,這個盡量改;第三種是尺度上的,這段很好,但通不過,這個必須改。
——著名編劇束煥的喟嘆
時不時就會聽見有人說,“現代社會是個庸眾社會,還是懷念古典時期的貴族精神”,對此我表示很困惑:第一,那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貴族階層存在過嗎?第二,即使存在過,它在中國存在過嗎?第三,即使在中國存在過,您爺爺的爺爺不還是種地的,輪得到您懷念貴族精神嗎?
——作家、時政評論家劉瑜
焦點評論
“王三萬”的板磚實錄
文/蘇陽
“我急需編劇一名,提供食宿,提供看電影,提供看話劇,提供聽相聲,每天要求寫3萬字,有意者私信我,寫過動畫片的勿擾。”
最近,一個網名“電影人王靜”在微博上的一條言論,激起了編劇們的集體口誅筆伐。一石激起千層浪啊。許多圈內一線編劇紛紛加入這場口水戰。電影人王靜也不甘示弱,繼續爆出猛料,“特此聲明:我們要寫中國版的《速度與激情》,所以編劇必須每天完成三萬字的劇本。我不是王三萬,我也不是三萬女,我是制片人王靜。十年前,編劇高尚一天給我寫過28萬字的分集大綱,這速度和激情,你們做編劇的咋沒有啊?!一個個拖稿拖得花兒都謝了!拿我錢了,干嗎不聽從我的指揮?我就要編劇一天寫三萬字!不服氣的,就看我們即將登陸院線的大電影《王三萬》”。
●神一般的速度,膜拜!——寧財神
●哈哈,在這位電影人王靜看來,編劇怎么可能高尚,一128萬字,打字員都干不來吧?寫什么都帶上她那部《王三萬》,如果這是炒作,也就笑笑吧。如果這是真的,我只能說,電影這門檻也太低了,什么人都能進來。——魏君子
●暈!放了我吧!我10年前還沒來北京上學呢!汗!——編劇高尚
●我覺得這件事最牛的是打字軟件。1分鐘194字,如是電腦打字,不知用的什么輸入法。——狂馬
●不過編劇這活是要打字快打得好的人去干,比如和菜頭以前在網上掐架每天都過萬,所以他當編劇去了。寧財神一天寫三萬,頭發都快掉光了。寫字界什么時候以一天能寫多少字論英雄了。——不加V
●一天寫28萬,真服氣死了。一般編劇還真不敢接這種活,不敢跟這種制片人合作,作為觀眾也不敢上電影院看這種電影。直接把您的事跡拍成電影得了。如果她這是炒作,還真成功了。效果就是,大家很可能會抵制這部《王三萬》。想著這種創作態度都覺得惡心。一個公開收購病豬死豬的餐館,誰敢上他們家吃飯。——胡淑芬
●再花點錢,找個綿羊給您擠出牛奶,找個蜘蛛給您織張漁網,找個男人給您懷胎十月。就齊了。有錢固然了不起,自焚性炒作還是要謹慎。共勉。——鸚鵡史航
●挺可憐的,我也不知道我是在說誰。不敢說理直氣壯的資方,那估計我是在說編劇,以及被迫看這種急就章的觀眾。編劇如果能當衛星放,劇本肯定也能當泡沫飛。外國版的速度與激情,也是這么放衛星放起來的嗎?阿門。——鸚鵡史航
●三萬字,這仨字復制粘貼一萬遍,細想也不是很累。那就集體應聘吧,手里有電腦或者樓下有網吧的,都上唄。明知道你寫的每個字,都可能要花費別人一秒的生命來閱讀,還敢亂寫,還號召亂寫?——王小千
●我K,這個必須要轉發一下。說起手快,大概在下算是國內有數的了,但真的不敢說能一天寫3萬字,最多的一次一天寫過兩萬五,那已經算是極限了,連著一周這么寫就會寫死。在下非常想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位神仙。——五岳散人
俗話說,唾沫星子淹死人,何況圈子就那么小,得罪了太多人必然沒有好果子吃,就算真是為了做宣傳,這代價也太大了,況且效果不一定是良性的。于是,電影人王靜決定道歉澄清,“眾位親愛的編劇們好!圍觀群眾們!很抱歉,最近工作壓力太大,四面八方的施壓讓心情,言語上有冒犯各位的,請大家見諒!在這里,王靜誠摯地給大家道歉!很真誠說一句,對不起!無心說的錯話,讓朋友們都不開心,我都快哭了……對不起,諒解。”剛發完就有貌似“王家的人”在幫腔,“人家根本沒有看不起編劇的意思。她在開玩笑。找一個編劇。然后叫他一天寫三萬字。寫三萬字,沒有速度和激情怎么可能完成呢?所以她說了,要拍中國版的速度與激情。這不過就是一個玩笑。可你們這群高高在上,感覺良好的編劇們。一看之下。眼睛都紅了。都失去了思考能力”。
道歉并沒有得到原諒。“賣賣關系其實是一個平等的關系,如果你因為是買方就覺得可以牛皮哄哄這就搞錯了,你可以不買,人家也可以不賣的,這年頭編劇雖然比狗還多,電影人其實比狗也少不了多少,誰也別瞧不上誰,都是在混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此事件起,電影人王靜的關注率已經飆升到10萬人次。是得,還是失?只有當事人冷暖自知,但是公道自在人心。
個人看法
懷念的是一個時代
文/小灰灰
前些日子放假在家復習了一部老片子《十三羅漢》(確切地說我是把三部全都重溫了一遍),深陷中年危機的喬治·克魯尼每晚都守著奧普拉的節目,經常被感動得老淚縱橫,完全失去了“大盜”的風采,苦情嗎?不,調侃在后面,布拉德·皮特發現了這個秘密——驚訝、不解——坐著一起看,節目說的是給貧困家庭捐款的事,于是二人一塊兒被煽中了……這還不是最扯的,安迪·加西亞在被設計捐錢后,來到了節目中做嘉賓,他不無煽情地說:“我被那里的生活感動了,我們還會繼續將數百萬美元捐給各個不同的組織,只要看著孩子們的眼睛就能看到他們的內心。”這是在調侃片中的安迪,不正當的錢以高尚的方式行使了功能,也是諷刺現實生活中有錢人的行善動機。
能同時讓眾多大腕“感動”的人是誰呢?當然是奧普拉,喬治·克魯尼、布拉德·皮特是她的好朋友,也是她節目的常客,憑借著這層關系,《十三羅漢》實現了用“煽情”包裝調侃的橋段。觀眾在笑過之后對戲里戲外的喬治、皮特、安迪、奧普拉還有慈善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概念呢?那時的我沒有想到,幾周之后的5月25日(美國時間),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節目《奧普拉·溫佛瑞脫口秀》播出了它的最后一期,在我還沒來得及崇拜的時候,就只能懷念了。
《十三羅漢》中眾星云集,奧普拉在中間絕對不遜于那些電影明星,在她周圍永遠不缺這樣的陣勢。看看最后一期特別節目《奧普拉驚喜巨獻》你就知道了,臺下1.3萬名觀眾與爆棚的大牌明星注定將成為永恒的話題。告別秀的主持人是湯姆·漢克斯,麥當娜、碧昂斯、湯姆·克魯斯、哈利·貝瑞等眾多明星悉數登臺捧場,向奧普拉表達感謝和敬佩之意。麥當娜說,與數百萬觀眾一樣,她也是受奧普拉啟發的人,“她為自己堅信的事情努力,哪怕這使她變得不流行”。湯姆-克魯斯12次登上奧普拉的脫口秀節目,因為“你始終擁有一種力量,這就是你帶給我們的信息”。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登場:“我知道你一直是個籃球迷,而我一直是你的粉絲。”碧昂斯等人為她獻唱,就像奧普拉自己在節目結束時說的:“難道這不是最酷的?”
《奧普拉·溫佛瑞脫口秀》的結束標志著一個脫口秀時代的結束,如麥當娜所說,脫口秀已經不再流行,如今早已是真人秀的天下。奧普拉憑著自己的個人魅力創造了這個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現在,節目到了說再見的時候。在這個吃快餐的時代,人們容易遺忘,但是,奧普拉和她的脫口秀節目絕不會被輕易遺忘,這是一段傳奇。邁克爾·杰克遜拒絕媒體多年后,第一次專訪給了奧普拉。盡管丈夫阿諾·施瓦辛格招認有小三并育有私生子的事讓她心力交瘁,但施萊弗仍然盛裝出席了奧普拉的告別秀。美國總統也是她節目的座上客,在布什準備襲擊伊拉克時,奧普拉做了一期節目,“幫助他決定是否應該入侵伊拉克”,而邀請參加競選的奧巴馬上節目,更為他拉來不少選票。她的節目在全世界145個國家公映,她所創辦的月刊有240萬讀者,她蟬聯《福布斯》名人權力榜榜首7年,她影響了4400萬美國人,也影響了中國的脫口秀和主持人。不過,人們只需懷念那個屬于奧普拉的脫口秀時代,因為不做脫口秀不代表她將遠離人們的視線,這個“女超人”自己的電視網——今年一月開播的“奧普拉·溫弗瑞電視網”不久會迎來一檔新節目《奧普拉的新篇章》,演播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奧普拉也要跑外景了?
多一些真實 少一些炒作
文/YOMI
雖說已經做好了進入炎炎夏日的準備,但是當這酷熱的天氣來臨時,一切還是那么不適應,伴隨而來的就是急跺和上火。一天忙碌的工作結束,晚上回家打開電視,漫無目的換臺瀏覽,然后一位身穿電影中蜘蛛俠服裝的男子和一名唱著《甩蔥歌》的女子出現在了我的視野,兩人手中都拿著鮮綠的大蔥在舞臺上舞動。
當我看明白這是《中國達人秀》節目中的一對參賽者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換臺。在國外的《英國達人秀》、《美國達人秀》已經大行其道了多年之后,國內也照貓畫虎般地搭起了這個全民才藝大比拼的舞臺,雖然我泱泱大國不缺各種能人異士,但是把他們以節目的形式包裝出來,加之臺下幾位可有可無的評委,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炒作。正當我要準備繼續換臺時,臺上這位名叫喜悅的女子清唱起了宋祖英的《美麗的心情》,和前面的《甩蔥歌》比起來簡直判若兩人,一聽就是正統的學院派唱腔,出于好奇我決定看下去。舞臺上這對表演者是一對已經結婚10年的夫妻,男的叫張海軍,女的叫喜悅。當年的喜悅是師范學院音樂系的大學生,因為對于初戀的執著,她在父母的極力反對下嫁給了張海軍,從此跟著海軍開始了擺地攤的辛苦生活。作為喜悅的丈夫,張海軍一直對喜悅心存愧疚,在他心里,喜悅就是一只金鳳凰,登上這個舞臺就是為了實現喜悅心中對音樂的夢想。當臺下三位評委要求既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的張海軍放棄舞臺時,我靜靜地看著這個不菩表達的東北漢子,他無聲地接過喜悅手中的蔥默默地退到一旁,他知道他這么做可以讓歌唱有優勢的喜悅晉級,并能在這個舞臺上走得更遠,在喜悅演唱結束時張海軍的臉上已經多了兩行熱淚。
作為一個有著正常情商的觀眾,相信在看完他們夫妻二人的表演和他們講述的故事以及臺下評委急功近利的煽情引導后,一定會哭個稀里嘩啦,起碼我自己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消滅了一包餐巾紙。雖然不排除這又是一次有預謀有計劃的炒作,因為電視臺需要收視,演員想要出名,能夠達到這種雙贏效果,何樂而不為?但是,我相信,并寧愿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網絡時代的加速發展,讓我們這個社會有著太多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和事,民眾也在漸漸地對此麻木。聯想最近已經順利修成正果的大S和汪小菲,終于不用在媒體鏡頭前頻頻露臉了,卻又跳出一個嫩模,爆料與汪小菲在婚前互傳曖昧短信,并謠傳大S與汪小菲可能遭遇婚變。早已經懶得去究其真相了,我只想說,惡心。既然分不清真假,不如都不相信,這恐怕是當下大眾心中所達成的共識。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狼未了”的故事,那些真實發生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了最終受害者。讓我們呼吁整個社會少一些炒作,多一些真實。
愛情選擇題
文/蘇陽
《單身男女》是《孤男寡女》的姊妹篇,都是講都市愛情。女主角統統都很傻很天真,還有兩個英俊又多金的男主角窮追猛攻,但細細比較之后,便發現這對姊妹貌合神離——看看她們的選擇就知道了。
客觀來講,《單身男女》算矬子里拔將軍的上乘佳作,且不問古天樂和吳彥祖同時追求高圓圓的幾率有多大,也不管在中環的寫字樓里支起爐灶炒青口的做派是多么的不接地氣,更不想追究單身男女隔著寫字樓的窗玻璃相互傳情的橋段是不是照抄美國電影《信號》。
我只是想問杜導,高圓圓最后為什么選擇了吳彥祖而不是古天樂?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闡述了一個著名觀點:一個好的故事,就是要讓筆下的人物做出選擇。好萊塢制片人挑選劇本的不二法門就是看人物的選擇。這其實不難理解,哲人說過,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選擇,和他的性格、家教、學歷、成長環境、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
《單身男女》深諳這一點。所以古天樂的第一次約會,他原本可以放棄和混血美女開房,直奔和高圓圓約定的飯店,在欲望和愛情面前,他輕易地繳械投降;古天樂的第二個選擇,是在他和高圓圓的感情出現危機的時候,也是在一家飯店,當時走過來幾個身材火辣的美女,他本能地流鼻血,高圓圓見狀,搖搖頭失望地離去;古天樂的第三個選擇,是高圓圓已經離他而去的時候,他一個人在酒吧買醉,熱火女郎婀娜地走過來搭訕,他拒絕了,也是在那一刻他忽然發現自己終于學會了克制欲望——因為他害怕了,害怕徹底失去高圓圓。從古天樂的三次選擇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物的成長——他學會了抵制誘惑。對于演員來說,這是一個有肉可啃的角色。導演對吳彥祖,明顯地厚此薄彼,不光是他戲份少,關鍵角色沒有成長,除了犀利哥華麗轉身為成功男,他一直都是個老實乏味的人,既無缺陷亦無軟肋,對一個演員這不是好事,因為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當然我不是評論演技,我只是想從角色分析誰才是導演濃墨重彩的男一號。很明顯是古天樂,那么按照慣例男一號就應該配女一號啊!
偏偏高圓圓選擇的不是男一號。這是《單身男女》和《孤男孤女》貌合神離之處——貌合是因為男一號都曾經是個混蛋,卻因為女一號而發生了改變,結尾的高潮都是女一號落人男二號的懷抱,男一號奮起直追,甚至連他們追求的方式都如出一轍——把求婚的話寫在海報上,把隔海或隔樓的女一號刺激得眼眶發燙,朱唇輕顫。
鄭秀文看到海報立即丟下多金又老實的男二號,決定嫁給男一號劉德華,正應了那句老話——浪子回頭金不換。而高圓圓卻恰恰相反,古天樂的海報白寫了,從高圓圓的主觀視角看去,連一個囫圇的鏡頭都沒給。從頭老實到尾的傻小子吳彥祖最后卻抱得美人歸,古天樂只得黯然離去……
我一度懷疑這是個剪輯錯誤的結尾。尤其是高圓圓和古天樂在樓頂那場戲:高圓圓說,我好像就愛上你了,原來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的,我和他沒差別。他指的正是古天樂。我以為這一場正是在為她和古天樂的重聚做鋪墊,不是嗎?你看男的也不花心了,女的也理解男的苦衷,所有矛盾迎刃而解,像一道論述題,論點清晰,有理有據,可最后的結論卻驢唇馬嘴雞同鴨講。
誰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
一見誤終身
文/劉太
因為本期的特別策劃以及浙江衛視那期83版《射雕英雄傳》演員重聚的節目,讓我有了再次重看該劇的欲望,83版《射雕》是我小時候重看次數最多的一部金庸劇,還記得當時流傳的一段歌謠:“傻郭靖、俏黃蓉……”孩童之間也經常玩著假扮郭靖與黃蓉的“家家酒”游戲,對于楊康的唯一印象就是“壞”,穆念慈就是“太好騙”,少兒時期的是非觀是絕對的黑白分明,看到楊康就討厭,但是現在再重看,讓我最感動的竟然是他對穆念慈的連哄帶騙,唯一的一次流淚是他死的那場戲。
楊康與穆念慈的邂逅放在現代就是一部偶像劇的開始,一個是高高在上的小王爺,一個是跑江湖的賣藝女,楊康對穆念慈只是抱著一時新鮮、調戲一番的心理,穆念慈對這個風流倜儻的小王爺卻是一見鐘情、芳心暗許。比武招親的那一只繡花鞋在楊康看來只是一場游戲的戰利品,但對穆念慈來說就是一生的承諾,楊康的人生理想是要大展宏圖,讓金國一統天下,而穆念慈想要的是一個平凡的丈夫,歸隱山林,過著男耕女織的夫妻生活,這樣的認知錯位,注定了兩人感情的坎坷與悲哀,那是一次“一見誤終身”的邂逅。
穆念慈對楊康是癡心絕對,每次楊康身陷險境,都是她奮力相救,這份真情換成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感動,而她的悲劇就是對楊康身份的偏執抵觸,以及妄圖改變一個男人的人生理想,如果她能過得了自己心中那道坎,或許兩人能過著幸福美好的日子。楊康單純作為一個男朋友或丈夫來看,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他長相俊美、玉樹臨風,且位高權重、有能力、有抱負(如果他是一個純正的金國人,所作所為就能被人接受了),最重要的是他很會哄女孩子,甜言蜜語、花樣百出,難得的是還很專情。
在裘千仞的鐵掌幫,楊康要害郭靖與黃蓉的計劃被穆念慈知道了,他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假裝中了裘千仞的毒不得不被其威脅,而這段對話很故意地被穆念慈“偷聽”到,一個任誰聽到都是漏洞百出的謊言,穆念慈竟然深信不疑,或許她是甘愿被騙,只要楊康給她一個原諒自己的借口,她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最終這個謊言依然要被戳破,楊康說騙她是因為愛她,不想讓她離開,然而即使多不想她離開,也沒有喂她吃“迷心丹”,因為“我就算做了多少喪心病狂的壞事,也不想傷害你”。
在楊康臨死前,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再見念慈一面,然而見面后,他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很好,我只是想見你一面。”以為再次被騙的穆念慈跑出破廟,楊康癱倒在地,他再一次騙了穆念慈,因為怕她傷心,寧愿讓她多恨一次。所以當穆念慈再跑回來的時候,他笑著說:“為什么要回來呢?那樣見最后一面不是挺好嗎?”以虛情開始,以謊言結束,這段感情也算完滿,或許男女之間就是這樣真真假假。很喜歡屬于楊康與穆念慈的那首插曲,“早已明知對他的愛,開始就不應該,我卻愿將一世,交換他一次真意對待……”
誰愿強說愁?
文/姚珺文
《雪花那個飄》播完了,在略顯骨感的熒屏上高滿堂沒有重復,雖火熱程度不及《北風那個吹》,但情懷足以動人。對于這樣一部青春懷舊之作,我始終認為沒超過《北風那個吹》。觀眾會踩著前面的影子找影子,這一點很要命,我就是其中之一,但還是想為這作品說幾句真話。
兩部作品寫的都是知青,父輩做過知青的子女都知道,那段歲月有多艱辛,就有多意氣昂揚,尤其是《北》,劇中沒有展現知青歲月的痛苦、悲傷和荒涼,而是就把故事淡淡地扔在歷史的長河中,充滿了戲劇性元素,不過更多的是浪漫情懷。《北》中大量的戲劇性情節并沒有遭到詬病,反而為劇中人物和故事加了分,反觀《雪花》,仍然是高滿堂式的戲劇表達,但究竟是櫻桃還是魚刺,則見仁見智。前幾日,朋友說,《雪花那個飄》很多地方不夠真實,本想拿出例證反駁她,但想想,誰又經歷過那個年代呢?你也無法想象劇中一群1977級的中國大學生知青,男孩女孩他們的風華正茂、恩怨情仇、理想情懷、喜怒哀樂一一散落在劇情中,你只能跟著他們的情感走。高滿堂或許視之為回憶錄,是在如今的時代下記錄的那個時代,或許他時常低頭一看,自己的影子赫然在那里,因為寫作者必有其所能關切、所能陳述、所能體現的意義,這個意義大概就是腔調,無論在《北風那個吹》還是《雪花那個飄》中,感時懷舊的溫情,就是高滿堂的腔調。是啊,編劇本該如此,有誰愿意做那強說愁的人呢?
或許是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很多關鍵情節只能是蜻蜓點水,遺憾不少。《雪花》用大學生的情感和執著把人的復雜消弭了不少,時代有悲劇,但人物總有光輝閃亮之處,這一群人激情得有些無畏、認真得有些矯情,很多努力和奮斗只為了單純的理想,和物質無關,不過大概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喜歡的。
高滿堂、安建是兩位電視圈中具有相當人文氣息的創作者,不過兩部劇都有鮮明的高滿堂特色,反而安建殘酷多過溫情的特點被壓制了不少。也難怪,高滿堂寫的作品,他帶著自己記憶的印記,這一點,本就是好作品的基礎,恐怕也是很多純粹靠編撰的寫作者達不到的。安建則深知這一點,這樣的合作就像當年康洪雷和蘭曉龍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就像嚴歌苓和安建的《小姨多鶴》,就像高滿堂和孔笙的《闖關東》。
劇中張譯和劉威葳都有些夸張,他們在特殊時代下的文藝氣息很有吸引力。我們應該還記得路遙和高天明的《人生》、葉京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都梁和滕文驥的《血色浪漫》,這幾部劇同樣是描述殘酷而激越的被烙上時代特征的青春歲月,或許你會說,《雪花那個飄》中一千大學生就顯得臉譜化,包括犯錯都是有情可原,試問,無論何時何地,有誰會不原諒青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