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句諺語:“學書者紙費,學醫者人費。”諺語通俗易懂,練習寫字必然費紙,學習醫術就得拿人練手,只不過費人這個說法有點恐怖。紙是很金貴的東西。王羲之在平板兒大石頭上練字,在池水里洗毛筆,試想,能把一池子水染得漆黑,若是在紙上寫,要寫廢多少紙?岳飛小時候為了省錢,在盒子里盛滿沙土當紙練字——這是普通人在求進步的艱難跋涉中創造出來的智慧,因為紙太貴了。
有詩云:“家貧何所費?使紙如使水。親交或見遺,自買不知幾。置之幾案間,數軸俄空矣。”家里貧困竟然是用紙太多造成的,親戚朋友贈送的不夠用,自己買來的也不夠用,幾大卷兒紙放在寫字臺上,沒多久就用光了。這樣用紙,雖然十分賣力氣,但是也太浪費了。假如揮起筆來就寫,既不沉吟醞釀,也不凝神構思,那的確是買來多少紙也不夠寫的。
歐陽修曾經說過:“學書費紙,猶勝飲酒費錢。”喝酒雖然浪費錢財,但比起練習書法費掉的紙,便是毛毛雨了。
歐陽修沒少在買紙上花錢,這使他除了在意自己的經歷,對別人用紙也非常感興趣。他在《避暑錄話》里面記載:“張友正,鄧公之季子,少喜學書,不出仕,有別業價三百萬,盡鬻以買紙。”別業,別墅也。300萬的別墅,賣了在城里能買二三十套小戶型,租出去一個月好歹也有幾千錢的收入;換成嗷嗷叫的驢子,至少四五頭,就算租驢子去拉磨也能換點銀子回來。可是,為了練習書法,這些美好的經濟藍圖隨著一張張白紙化作墨色,都化作了泡影。
想想看,宋朝出了多少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可謂數不勝數。即便他們天賦異稟,從出生就比一般人善于寫字,但要成為鼎鼎有名的書法家,也需要長期刻苦練習。既然練習,就要耗費紙張。好在呢,即便是好紙被寫廢了,成了廢紙,它們也有可利用的歸宿,心靈手巧的女子會變廢為寶。
宋朝女子十分能干,她們把這些廢紙層層疊疊糊成紙殼子,當作鞋子的“骨架”。據《夷堅志》記載,有個劉家的閨女要出嫁,前一天在家里擺酒話別,結果有人的鞋幫子開裂,仔細研究研究,發現能從里面抽出紙片,有一張寬三寸多,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敢情就是人家練字后的廢紙。
假使我們穿越回到宋朝,肯定會被人民群眾抓住圍觀,因為我們腳上穿著閃閃發亮的皮鞋,而在他們腳上,卻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紙片。走在街上,數一數人們穿著的鞋子,又不知有多少座別墅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