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富春江山清水秀,美麗如畫,引得許多游客前往觀賞。但天下比富春江山更清水更秀的地方多了去了,卻沒有富春江那么大的吸引力。你道為何?只因此地從前出過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嚴光嚴子陵。
壹。
嚴光本姓莊,叫莊光,字子陵??墒牵鸵驖h明帝叫劉莊,為了避諱,他連姓都被《后漢書》給剝奪了,改為嚴光。
嚴光出生在兩漢之際,是會稽余姚人。他從小聰明百慧,十幾歲就精通《詩》、《書》,不同凡響。在與學子們的交流中,他不但多才善辯,而且邏輯縝密多思,早已名噪鄉里,人們預言:小小的余姚,將因為嚴光而榮耀無限。
在眾望所歸的環境里,嚴光對自身視之甚高,更加刻苦學習。為了進一步深造,他趕到人才濟濟的京都長安,這里有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府,并在此遇到了十幾年后登上皇帝寶座的劉秀。
劉秀是沒落皇族中的一員,他的父親是濟陽縣令劉欽。彼時嚴子陵已是成名的儒士,而劉秀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學童。于是劉秀處處巴結嚴光,兩人的友誼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尊一卑的調子。其實,劉秀到太學府讀書,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時,他就已胸懷光復漢業之心,所以他的眼睛不光盯著書本,也刁買出類拔萃之人,想日后為其所用。聰明過人的嚴光不會看不透劉秀的權術,但殘酷的政壇現狀讓他越來越失望。
西漢王朝的統治當時已是日薄西山,矛盾叢生,從成帝、哀帝之后,王朝腐朽成風,社會動蕩,外戚王莽承權代漢,建立了國號為“新”的王朝??墒?,他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感,認為他篡漢,大逆不道,發誓不與其合作,并對王莽的高官厚祿堅辭不受,各地反莽斗爭風起云涌。荊州一帶的饑民在王匡、王鳳率領下發動了綠林軍起義,樊崇領導青州饑民發動了赤眉軍起義。
劉秀和他的哥哥在南陽郡組織了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發動起義。由于劉氏是西漢皇族,所以,當時把這支起義軍稱為漢軍。不久,劉秀就帶著漢軍與綠林軍結為聯軍,共同對付王莽。
正當劉秀和哥哥打起皇族的大旗,占據了農民起義軍的成果,為了皇帝的寶座浴血奮戰之際,為了不為戰亂發動者所利用,嚴光隱入了齊魯大地。
齊魯大地是儒學的發源地,是學子們心中的圣地,嚴光夢想到那里去尋找良師益友。于是,在風景秀美、群山連綿的沂蒙山南麓,美麗的沂水河畔,嚴光搭起了一個小窩棚,安下身來。在河中垂釣,在鳥鳴中讀書入靜;采山中之蕨,捕水中之魚;與山水為伴,涵養精神,遠遠避開了世上的戰亂和紛爭,安閑度日。
游學之初,他以滿腹才華、一身正氣,贏得了落魄皇叔的崇拜。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心懷光復漢業野心的皇叔劉秀,當時是怎樣像垂涎大好河山一樣垂涎嚴光這位名儒的聲名和學問。所以,當他把江山收入囊中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尋找這位隱居的故知,甚至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讓官僚們拿著由他口述而描繪出的畫像,大肆張貼尋人啟事,大江南北四處找尋。
于是,當齊魯官員稟告,沂蒙山里有個穿羊皮裘的垂釣者很像嚴光時,劉秀先是派人去請嚴光入宮,遭到拒絕后,又派人一請再請,請來后馬上國宴待遇。為了和嚴光套近乎,喚起舊情,還像兄弟手足一樣,用手拍拍嚴光的肚皮,親昵地說:“咄咄子陵,你就不能出來幫幫我的忙嗎?”好久,嚴光才睜開眼睛,冷冷地說:“昔日唐堯治理天下,仁德遠揚,還有許由洗耳之事,士各有志,何必苦苦相逼呢?”一番話說得劉秀面紅耳赤,張口結舌。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劉秀又以敘舊為名,把一身漁翁打扮的嚴光請上他的皇輦拉進宮去,和他同榻共寢,并容忍嚴光拿他的肚皮墊腳,企圖能感動嚴光。到頭來,嚴光仍然拒絕了諫議大夫一職。
貳。
當初,嚴光從長安出走,東出函谷關,取道洛陽,途經中原,舉目四望,只見荊棘滿地,百里之內不見人煙。飽讀詩書的他不由想起圣人老子的哀嘆:“師之所處,棘刺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p>
老子這位冷靜的圣人,針對社會動蕩不安,歷代統治者依權仗勢,為所欲為,造成天下混亂的局面,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他主張以清靜無為之道去治理國家,以詭奇巧妙的方法去指揮戰爭,以不擾害人民的方針去贏得天下。老子斷言:天下的禁令越多,百姓就越貧困;新式工具越多,國家就越陷入混亂;政令越是森嚴,盜賊就更多。他的理論是:我無為,民眾會自我化育;我好靜,民眾自會端正;我無事,民眾自然富足;我無欲,民眾自然淳樸。
可見,天下之亂都起于人們爭當一國之君的貪欲之心。因此,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當劉秀殺人無數,混戰15年爭奪皇位之際,嚴光隱姓埋名,逃避戰亂。而當劉秀終于用人民的血汗換來了赤符之后,想用這位大才子筑固自己的政權之時,嚴光卻避之不見。當劉秀偽善地去親自請他入宮時,嚴光更是對其不理不睬,依舊高臥床頭酣睡。劉秀只好不談做官之事,只請他去宮中敘舊,嚴光這才屈尊移步。
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嚴光,深知人間一切禍害起于權力之爭,滅了人的權力之心,就是滅了天下的戰爭,如果天下人人都甘當農夫、漁翁,不去爭奪那代表了榮華富貴的“赤符”,天下不就太平了嗎?你又何苦去以暴抗暴,東征西戰,為“大一統”搞得天下不太平呢?
嚴光秉承了許由、巢父等古代隱士的品德,但那些年代久遠的堯、舜英雄卻已經快被人們淡忘了,他決意把那精彩的一幕再上演一次,讓當時的人們重新記起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先哲。
頗有心機的劉秀本想借隱士的才學穩固江山,不想卻又被老同窗占了先機,借他這個皇帝的位高權重號召天下人戒貪戒懦,用光武帝的名望成全了他的清名。
嚴光大搖大擺,身上反穿羊皮襖,頭上戴著草帽走進皇宮,卻一權不取一名不沾,不帶走一絲富貴,又穿著老羊皮襖,戴著大草帽從皇宮里走了出來,重歸漁場。他之所以走得這么堅決,是因為飽讀經書如他,不會不知道歷史上凡居高位者,大都沒有好下場。貴如皇帝又如何?天下野心家的眼睛都盯著這個位子,宮廷內部為了王位可以殺得人仰馬翻,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坐到了那個位子上的人,就像坐在一座火山上,不知何時會爆發。更何況,內有二元政治作亂,外有民族敵人伺機而動,漢朝的皇帝總是坐不穩江山,一幕幕血腥的場面讓他膽戰心驚。
而更讓他寒心的是:“三代以天理行,而漢唐以人欲行。全體只在利欲上?!彼纬笕逯祆涞倪@一評價道出了歷史的真實。在漢代,儒家更多是裝飾性的存在,而法家才是漢朝皇帝們的拿手武器。掛著儒家溫情脈脈的羊頭,賣的卻是冷峻無情的法家的狗肉。大有秦時遺風的漢朝,信奉以稱霸天下為最終目標的法家。漢朝時在軍功爵制的刺激下,全國皆兵,整個社會陷入了強兵致霸的軌道。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開國皇帝不過是個流氓加無賴,而所謂有雄才大略的當朝天子,不過是一個暴君。
嚴光深知西漢皇帝對待功臣的暴虐和對能臣的壓制。賈誼為國事維艱而痛哭不已,最后卻被無端放逐;韓信被屈死,蕭何被猜忌,馮唐只能老死不得重用,李廣功高蓋主卻不被封侯;還有晁錯、周亞夫,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皇帝的刀下……
嚴光不想步其后塵。
叁。
嚴子陵不事光武帝,心中卻裝著國事,裝著百姓,他的高風亮節博得了后人的無比崇敬。北宋范仲淹曾游覽了嚴子陵釣磯,還主持給他修建了祠堂,并親筆寫下了《嚴先生祠堂記》,高度贊佩嚴光。而且,還請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大家邵用池撰寫了碑文,并刻石立于祠內。他還在當年嚴子陵垂釣的磯前,寫了一首《釣臺詞》,詩曰:“漢包六合網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臺爭似釣臺高。”這首刻在嚴子陵釣磯上的詩,陪伴這位釣公,把他的德行傳揚給后世。
嚴子陵釣臺,坐落于清麗奇絕、錦峰秀嶺的富春山山腰,李白曾描繪這里的景色:“釣臺碧石中,邈于蒼山對。”
嚴子陵隱居之后,就在這山腰的兩塊大磐石上垂釣。后來,李白、孟浩然、范仲淹、蘇東坡、陸游、康有為、郁達夫、張大千等古今名人都來過這里,并留下了墨跡。
這位不慕富貴、不媚皇權的嚴光,引得古今名士止步駐足,陸游寫了一首《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夫?!?/p>
有人誤解此詞是嘲諷嚴光,其實是詩人艷羨嚴光漁夫一樣的自由生活,覺得即便不像嚴光那樣名垂千古,只要在嚴光的釣臺附近當一名漁夫,也勝似在紅塵里加官進爵了。
在漢朝群臣攀龍附勢,熱衷于爭奪名利的世風之下,嚴子陵功成不居的高風亮節格外出類拔萃。為了紀念他,1993年從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當代100名著名書法家手中,征集了100幅書寫嚴子陵釣臺的華章詩篇,鐫刻成碑,在嚴子陵祠左側的山坡上,興建了占地5畝的富春江碑林,碑林長廊猶如一條彎曲盤臥的巨大游龍,古樸典雅,氣勢磅礴,掩映在萬綠叢中,陪伴子陵老人,讓他的英靈永不寂寞。
他生前拋下了塵俗,想不到千百年后,竟有如此宏大的紀念,他的一竿細竹,釣出了中華文明綿綿不絕的正氣清風。
遺世獨立的嚴光,活到80歲高齡才歸天而去,足足比坐在皇宮里弄權的劉秀多活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