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金股不金,券商們仍舊樂此不疲地對個股進行預測,對于普通投資者一定要理清金股背后的邏輯,做到謹慎判斷,理性操作。
每逢年末,券商們都樂此不疲地推出新一年的“十大金股”,但是年復一年,十大金股的魅力已然褪色。流水的金股鐵打的跌,回顧去年末券商傾力打造的年度“十大金股”發現,所選出的金股在今年震蕩市中的表現,八成跑輸大盤,不少金股甚至跌幅驚人,不得不讓人對券商們的薦股能力產生質疑,這到底是金股還是熊股?
所謂金股正逐漸被廣大股民所摒棄,在很多時候甚至成了散戶操作時的反向指標。適逢年末,又到了券商策略報告扎堆推出的時候,對于陸續推出的這些金股,普通投資者一定要謹慎判斷,理性操作。
為什么要推出十大金股?
從2005年底開始,券商陸續開始推出“十大金股”。由于正逢牛市,“十大金股”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度風光無限,受到市場追捧。大券商研究所推薦的股票,往往代表基金等機構的操作思路。于是,每到券商年度投資報告會,無論是機構正規軍,還是私募機構,都紛紛趕場赴會?!笆蠼鸸伞睂⒀芯抗ぷ骱唵位蛫蕵坊?,會吸引一部分投資者,尤其是散戶的眼球,成為了券商的一種營銷手段。
隨著牛市的結束,“十大金股”成為了“墜落的天使”。投資者對“十大金股”的質疑、媒體對“十大金股”的口誅筆伐就沒有停止過。于是乎,“十大金股”成為了券商之中勇敢者的游戲,很多券商開始回避推出“十大金股”。在2010年底的策略報告中,有些券商只推薦行業不推薦公司,有些券商推薦則是廣撒網,薦股數量高達三五十只,甚至更多。35家A級以上券商中,推出真正意義上“十大金股”的僅有12家。
東莞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費小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券商研究就是這種在產業調查和企業調查的基礎上,對股票、債券等個別證券進行分析和評估,然后,通過向投資者提供調查報告等方法,來提供投資信息。雖然券商研究給投資者帶來了方便,為各種類型的投資者提供了不同種類的海量信息。接踵而來的問題是,信息太多了。有數據顯示,僅2010年就有研究報告多達10萬份,與近百家研究所、4000多名研究員相關。
因此,“十大金股”的推出正是為了解決信息太多的問題?!笆蠼鸸伞笨梢苑奖闫胀ㄍ顿Y者將其思路和精力聚焦到較小的范圍?!笆蠼鸸伞钡耐瞥銎鋵嵰哺鞣N層面研究的綜合。“十大金股”推出的基本程序是:先進行宏觀經濟方面的研究,預測下年度的投資環境,然后從行業層面進行比較,完成行業配置后,行業研究員挑選出行業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公司。對于—個具備一定投資鑒別能力的投資者,“十大金股”為其進一步深入研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對券商研究機構而言,“十大金股”的危險在于可能喪失投資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如果有投資者照單全收,恰好說明它基本面研究的時效性和嚴肅性。
即使對個股的預測能力屢屢得到驗證,推一只跌一只,券商們仍舊樂此不疲,近期競相召開的各家券商策略會上,仍舊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十大金股”之類的預測。費小平指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券商著實看重自己的名聲和口碑。作為咨詢服務機構,各大券商都有自己的投研團隊,而自身的研發能力亦是市場客戶選取服務的重要標準。而推薦金股的準確程度,也成為了彰顯自身研判能力、提高影響力的一部分。所以,每年都會有很多券商下足工夫進行研究,推薦各種金股。
而基金公司的分倉收入制度也逼迫著券商不得不下大力氣研究推薦金股。一個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過去幾年,衡量基金分倉分配的標準是券商研究報告的質量和咨詢服務水平,從今年開始,不少基金公司增加了“十大金股”這客觀量化的考核指標。在新的游戲規則下,券商分倉收入的競爭格局也發生微妙改變一中小券商以其激進的風格挖掘了大量冷門股和黑馬股,分倉系數竟高于風格穩健的大型券商。業內擔心,新考核體系下,會將券商由基本面研究引向投機、操縱股價、與上市公司勾結的另一條路。
此外,“十大金股”可能成為券商與上市公司利益輸送的橋梁。保薦或是券商自營,將這些股票推薦出去,對自己有實在的好處。今年以來,遭到這種質疑的代表便是平安證券。有媒體查證,平安證券在去年末及今年年中推薦的20只股票當中,有12只股票是平安證券自己保薦上市的股票。
十大金股的特征
廈門著名的私募基金經理鄒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三年的券商推薦的十大金股往往是白馬股,在前一年的表現大多強于大市。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和發掘,但延續前一年的思路相對比較安全。
每個年度金股都有不錯的推薦理由,就是券商所認為的光鮮亮麗的基本面??上н@種簡單的推薦在短期內也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畢竟年初推薦時股票在頂上的概率不高),但是如果放在全年度來看,由于宏觀經濟與政策因素的瞬息萬變,這些推薦并未先知先覺,達到領先市場的效果。數據也驗證了大多數的金股在第二年未能跑贏大市。



鄒毅指出,“十大金股”實際上是將券商研究成果以淺顯的形式呈現給不系統使用研究報告的投資者。因此,投資者簡單地以“十大金股”做投資指南還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它們反映的是當時市場條件下,研究人員根據當時的信息和市場結構做出的判斷。事實上,真實的投資組合都是根據市場以及上市公司的最新信息,不斷調整得出的。
如果將“十大金股”年度市場表現作為券商研究能力的試金石,“十大金股”承擔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笆蠼鸸伞北灰笤?年內表現突出,而1年時間對于持股待漲策略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中國股票市場還是比較急功近利的,投資者更加關注短期的得失?;鸾浝硗欢唐诘呐琶垓v得煩不勝煩。陽光私募發行能否成功主要看其業績短期的爆發力,只要3~6個月凈值出現一波突出表現,該私募就會受到投資者追捧。
有不少投資者開始將金股視為反向指標。因為從市場博弈的角度來看,這些被廣泛推薦的金股,其實在券商推薦之前已經是被重點買入的個股,這其中經過了基金、券商自營盤、大客戶等幾道篩選。即使未來的基本面達到預期的變化,其股價也已經充分體現,很難有明顯的提升。只有個股的基本面出現更好的預期之時才能夠刺激股價上升,反之則會導致股價下跌。
值得注意是,券商推薦的金股大多是大盤股。大市值品種在2006~2007年的牛市期間風生水起,股市一旦步入震蕩,大多數金股往往表現不佳。從2009年開始,市場的特征是小盤股活躍,大市值品種一般估值較低,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較低,因此安全行看似較高。從另一方面考慮,這類品種基本沒有機會成為年度黑馬,主要在于被關注和研究得比較透徹,不太容易出現撿漏的機會。
我國股市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小市值股票青睞有加。券商推薦2011年金股時,正值去年年末,創業板與中小板兩大指數均在12月左右創出歷史新高。當幾乎所有券商所推薦的金股開始轉向創業板與中小板的時候,市場風格發生了明顯轉變,二級市場上一直受主力資金關注的中小市值股票風光不再,創業板指連創新低。這也體現出了金股反向指標的意義。
鄒毅指出,漲時拼命看漲,跌時拼命看跌,這是券商的一大通病。還有一個業內公認的秘密,就是要出錯大家一起錯,最害怕的是多數券商都猜中了,而就你一家猜錯了。這種安全牌也使得券商年初的策略引發了羊群效應,從而導致了集體出錯的丑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