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市場經濟過于濃厚的商業氛圍下,壽山石行業出現了創作者對創作材料過分強調的現象。過分濃厚的商業氣氛,對材料品質的過分強調乃至“崇拜”,也是壽山石文化難以突破“小圈子”的重要原因。
一塊壽山石方章以百萬元成交,每場拍賣會都能成交數千萬元……這是今年福州壽山石市場火暴的寫照。隨著火爆市場的來臨,福州越來越多機構介入壽山石拍賣領域。但是北京的大型拍賣行的壽山石成交情況卻不是太理想,而且舉辦壽山石拍賣的大型拍賣機構依然寥寥無幾。另一方面,同樣是葉蠟石,當仙游“七彩仙石”和漳州石出現后,福州壽山石界要么如臨大敵,要么蔑視這些石種。
墻內開花墻外未必香
在今年春拍中,保利總成交額達到了61.3億元,國內拍賣市場因此首次單季總成交額跨越60億元大關。在藝術品市場火爆的氛圍中,壽山石春拍的成交量也已經超過了1億元,甚至超過了去年全年總量。其中,福建東南2011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成交370件,成交率為98%,成交金額7204.79萬元。這樣的成交記錄讓福州壽山石市場欣喜若狂。
到10月份,福州已經舉辦的壽山石專場拍賣會已經超過了6場,到年底還將增加到10場。福州大大小小的機構都推出了壽山石專場拍賣會,其中多數是第一次介入藝術品拍賣領域,包括民間藝術館。福州雕刻總廠、方圓拍賣行、譽坤、靜軒等機構都推出了自己的拍賣會。
相比壽山石產地,外地的壽山石專場拍賣會要少得多,目前雖然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等拍賣行介入了壽山石拍賣,但是通常舉辦的只是以壽山石為主的國石專場,成交率也與福州的壽山石拍賣會相去甚遠。
壽山石在外接受度不高
為什么壽山石今年在產地火暴,外地拍賣機構卻不心動?
不可否認,作為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壽山石,因“乾隆田黃三鏈章”而名聲大震以后,近年來價格飛漲,幾近“瘋狂”,在福州備受追捧,成為不少人投資收藏的新選擇。壽山石也已從福州向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濟南等外圍市場延伸,但這些地方對壽山石的認知度不及福州的20%,其它城市的認知度更低。而如今壽山石雕作為一種地域性的民間傳統工藝,正在融入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藝術品市場,大型拍賣會也陸續在各自的春秋兩季拍賣會上嘗試性地涉足壽山石拍賣,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
壽山石如何突圍:排除異己還是包羅萬象
首先,壽山石要學習和田玉經驗。在今年8月份中國寶協、福建寶協、福建民協與福州金玉滿堂珠寶行在福州舉辦的“壽山石的現在與未來”文化交流沙龍上,來自行業代表、機構鑒定師、雕刻藝人、壽山石商人各抒己見,不少人認為壽山石如果僅局限于福州,就很難讓全國人知道。壽山石的發展可以借鑒和田玉的經驗,和田玉今天很出名,全國家喻戶曉,是因為有了俄羅斯和青海地區的“和田玉”資源,否則以新疆和田玉有限的資源,很難讓和田玉“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狹義上的和田玉產自新疆,但廣義和田玉則包括俄羅斯玉和青海玉等軟玉。
筆者認為,壽山石也可這樣做,正如專業人士比較容易分辨不同區域出產的和田玉,真正的藏家很容易區分一塊石頭是壽山石還是青田石,因此不同石種一同推廣,不會影響收藏市場。而且壽山石出產于福州市北部約30公里的壽山村,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品種多達100多個,包括知名度很高的田黃、芙蓉石、荔枝洞石等石種,以及雞母窩石、山仔瀨石等。
其次,壽山石很難用地理標志保護。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0年第108號公告,批準對“壽山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為此不少人說,為了讓壽山石走向全國,應該對壽山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毋庸置疑,市場希望強化產地因素,因為這符合人們的傳統心理,便于經濟上的炒作。但是與農產品或其它產品不同的是,福建平和蜜柚可以在枝頭加貼產地保護標簽,壽山石卻很難做到。而部分“壽山石”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后,其它石頭該如何裁定。“壽山石”離開了原產地,只要按照礦物巖石學,按照這樣的方法,哪個部門,包括地礦部門,都無法確定“壽山石”來自福州。
鑒定壽山石和雕刻壽山石,屬兩個不同領域,前者是地質礦產,講求單一性,后者是藝術文化,提倡多元化,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從礦物巖石學的角度來說,確定是不是“壽山石”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看它的礦物質成份。而壽山地區、福建全省乃至全國和世界各地,只要是葉蠟石礦,其成礦機理是相同的,礦石礦物組分是一致的,主要是葉蠟石、高嶺石、地開石等。而葉蠟石礦是已知的礦產資源,其礦物成分和標準,世界礦物巖石學術組織和中國地質礦產部門早已確定,如果“壽山石”沒有超越世界礦物巖石學術組織和中國地質礦產部門的新發現,就不可能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再則,注重材質不利于壽山石發展。目前,在市場經濟過于濃厚的商業氛圍下,壽山石行業出現了創作者對創作材料過分強調的現象。過分濃厚的商業氣氛,對材料品質的過分強調乃至“崇拜”,也是壽山石文化難以突破“小圈子”的重要原因。拍賣會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方面一些沒有雕刻的壽山石拍出的價格都很高,甚至不雕的石頭還賣得更貴,過去人們認為“玉不琢不成器”,現在不管是壽山石,還是紫檀、海黃,出現了“玉不琢才成器”的說法,有時候原料形態的收藏品反而更搶手,一些雕工太差的印章甚至會被抹掉薄意或被切掉鈕頭;另一方面壽山石雕賣來賣去還是材料價,尤其相比泥土制成的紫砂壺和宣紙畫成的畫,壽山石雕價格中藝術成分并不大,這樣的市場并不正常。
壽山石文化能夠延續千年而不衰,一定有她的獨特價值和生命力,因此,首先要理解并把握住壽山石雕的靈魂和核心,這個靈魂和核心就是“俏色巧雕”,即利用每一塊壽山石獨一無二的天然色彩、質地和紋理,隨色依紋,巧施雕工,使作品有如天然生成,也就是雕刻師常說的“因材施藝”。筆者認為,壽山石與一般書畫作品最大的區別是它具有雙重的稀有性,即優質石料的有限性和精湛工藝的稀缺性,要重在“賣藝”而非“賣身”,應以藝術的眼光來對待壽山石,讓藝術價值在壽山石上得到體現。同時希望相關機構能夠包裝一些工藝好、有藝術價值的,材質可以一般的壽山石,同時可以將一些年輕的雕刻家推出來,讓人們更加了解壽山石的雕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