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瀅,沐古堂主人。出身于收藏世家,一代鑒古名家馬更生先生后人。英國萊斯特大學傳媒碩士、中央美院藝術管理碩士,現在從事和中國傳統古董以及當代藝術相關的藝術推廣工作。常年給眾多藝術類媒體提供大眾所喜愛的文章。民網、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和訊、鳳凰、搜房、CCTV證券網、中金、東方財富網等多家全國大網站、權威媒體的專欄作家。
2011年秋季藝術品市場在此起彼伏的落槌聲中徐徐落下帷幕。雖然今年秋拍破紀錄與億元拍品并不算少,但從拍場表現來看,很多拍賣行的一些專場已經顯現成交額與成交率的回落。與此同時,買家的眼光變得更為挑剔,出手也非常的謹慎。雖然拍場人氣依舊,但大家更多的是在觀望。看者多,買者少,以至頻頻出現流拍的現象,很多成交的拍品也僅以估價或略高于估價的價格落槌。
此外,經歷了今年春拍形勢一片大好之后,賣家們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大家都在期待著秋拍成為一個新的高點。但與此同時,因為全球金融環境的日益緊張,藝術品市場過往的虛火過旺,在買家群體中形成了高處不勝寒的心理氛圍。估價與成交價之間的矛盾已開始逐步隱現,藝術品市場似乎開始遇到價格瓶頸,這也更為深刻的體現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博弈……
在經歷了秋拍的跌蕩后,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到了—個調整時期。近年來由于金融資本的介入、大量機構資金的進場,藝術品市場逐步成為金融體系的一環并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但由于機構資金受宏觀經濟的影響,當整體宏觀經濟出現狀況時,藝術品市場也自然受到影響。雖然藝術品市場發展已經呈現出更多金融屬性,但藝術品并不是簡單且極具誘惑的金融產品,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目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面臨著投資與收藏并存的局面,但畢竟收藏和投資是兩個概念。現在,值得收藏的精品越來越少,投資藝術品風險越來越高,追高的風險已經大于逢低買入的風險,藝術品市場還是要更多的尊重規則,平穩健康的發展。
在今秋的藝術品市場,以瓷器雜項為例,那些看不清價格走勢、摸不準收藏投資方向的,更多是瘋炒惡炒的非正統收藏品,或創作設計制造藝術品的原材料。其中,當代名人瓷器與紫砂,象牙、犀牛角藏品都停下了上漲的腳步,甚至很多春拍時的寵兒都無人問津;翡翠、和田玉和黃龍玉原始材料也出現止漲甚至大幅下滑的現象。
從個人藏家的角度而言,個人藏家用以收藏的流動資金與金融機構的投資資金有著本質的不同,金融機構更多地是追求資金的快速回籠,而個人藏家用自己的錢買入藏品,還應更多地回歸收藏本質,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喜好而購入藏品,而不是盲目地跟風。
好比玉器,我們的傳統觀念是“玉不琢,不成器”,和田玉和翡翠等玉石珠寶的原材料必然屬于高品質的原材料,而且會越來越為稀有,但這些稀缺性原材料對于供需市場總有一個相應的價值,而一旦和田玉、翡翠等原材料被工藝美術大師雕琢成藝術品,那么就會增加它的附加值,而這件藝術品也就是相對無價的,即不會有一個所謂的價格頂部區域,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藝術品收藏投資之道。
說到市場,藝術品與所有商品一樣講求供需率,一旦供過于求,就會導致價格低迷。現在,許多藝術品在一個很短的周期就再次出現在拍場,不僅市場很難消化,而且也會形成很多泡沫。好比秋拍古典家具市場低迷就更多源于供需失衡,國內某拍行秋拍的明清古典家具都是精品,但成交并不理想,現實問題是,玩家具的人屈指可數,市場很難消化。而在眼下的調整行情中,新面孔或者是近10年未在市場上露面的拍品反而會受到高價追捧。并且那些擁有出版、著錄,并且被藏家反復研究從而被挖掘價值的藏品更為引人注目。
所以,判斷一件收藏品的收藏投資價值,不能僅看這類收藏品當今如何熱門,有多少人在跟風炒作,如今的價格攀升多快。而應該看清這件收藏品本身到底蘊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這才是支撐這件收藏品價格的基石。同樣,評判一位收藏家,也不能僅看其所收藏的收藏品如今在拍賣市場如何紅火,可以拍多少錢,而要看清其所藏的藏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到底有多少,看其對自身藏品的研究與價值發現如何,從而形成自己的收藏體系。
在臺灣山藝術基金會理事長林明哲先生看來,“只要你有鑒賞力,去研究和關心,都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收藏家與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