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條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基礎的藝術表現形式,圖案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圖案表達了中華民族各具特色的審美情趣。線條作為圖案構成的基本元素,對不同線條的運用也賦予了圖案不同的審美體驗。本文旨在運用中國傳統圖案的形式法則,通過對線條的性質及分類,淺析傳統圖案中不同線條的運用帶來的審美觀感。
[關鍵詞] 圖案 形式美 線條 審美體驗
一、中國傳統圖案簡述
中國傳統圖案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而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是中國古代社會主體的審美觀念的藝術化的表現。盡管在原始圖案中蘊涵著圖騰、巫術等特定的涵義,但圖案審美裝飾功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同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圖案的審美意識和裝飾化的特征也就愈加的顯著。
中國傳統圖案在注重其象征表意性的同時又注重了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圖案的形式美的創造,又注重情感意念的表達。它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通過形式表現一定的內涵意義,并且使內涵意義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圓融的統一,也正是通過這種內涵特征和形式特點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一種情景交融、意象統一的意象美,展示出了明朗壯麗的民族美學風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圖案所展現的獰厲風格可以說是奴隸主階級威嚇與禎祥雙重宗教觀念下的凝聚(圖1);漢代圖案的神秘色彩是儒學和巫術相結合的最好的例證(圖2);而唐宋至明清時期圖案的市俗化傾向則是社會各階層希求富貴榮華,吉祥如意等祥瑞意識的直接表現。文人圖案的高雅性,宗教圖案的神秘性,民間圖案的市俗化,各自有其審美取向。中國古代圖案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想觀念的符號存在的,時代的更迭和社會思想意識的轉變,造就了圖案的內涵以及形式風格的演變,使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特征。
二、中國傳統圖案的形式美
中國傳統圖案注重形式美,強調對比統一,在圖案的構成上,創造了平視體、立視體、格律體等構成格式,以及唐草紋、纏枝紋、喜相逢等多種形式;在圖案的造型上,則創造了簡化歸納、變形夸張、組合添加、分解重構等多種多樣的變形手法,以及龍、鳳、麒麟、寶相花等等多種定形化的紋樣形式。
1.意象統一的表現特征
在中國傳統圖案中最為典型的表現語言當屬象征寓意的藝術手法,幾乎成為了中國圖案的基本屬性。出于對情感內涵意念表達的需要,中國傳統圖案雖然來源于現實,又不拘泥于現實,不單只是對自然物象的簡單模擬再現,而是通過了抽象、夸張、變形,借用了象征、寓意、雙關、諧音等手法重新加以藝術創造,使之成為了極具裝飾化和理想化的圖形。中國圖案從產生之初就不拘泥于表現對象的真實,而是創造出各種變形手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形式美法則。
2.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
象征是指以彼物比此物,寓意則是指借物托意。都是以具體的事物的形態、色彩、生活習性等為依據的,取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地方加以類比,用來表達某種抽象的意念,即通過對自然物象的名稱和形態等來表達人的情和意(圖3)。中國傳統圖案以象征寓意的手法、特定的情感意念,產生了眾多意象圓融的富有藝術性的形式,集中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群體意識的智慧與創造力。
3.對比統一的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圖案在其表現形式上強調對比變化,同時在對比中又追求統一的美感,即將圖案中對立的因素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方法組織起來,使之達到和諧、統一、圓融的狀態。中國傳統圖案在造型上強調了夸張變形,借以傳達氣勢,神采與動感;在其組織結構上講究虛實強弱的變化與對比;在其色彩上則喜歡運用純色,追求色彩的高艷度,用色飽和鮮艷,具有較強的對比,以艷麗為美。
三、中國傳統圖案中的線條與美感
1.線條的性質
線條在產生之初不過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寫實與模仿,是一種被動的反應。線是構成形的主要元素,我們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具有固定形狀的事物大都是通過線條來表現的,這種自然的、客觀的線條,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線形特征、長度特征和動態特征,不僅使線條有了長短和粗細,圓潤和光澀的區別,而且也為線條的內涵產生提供了基礎性的條件。
從數學角度來看,線條本身是只有長度而沒有厚度和寬度的,因此只是一種假想的存在。但是基于圖案層面上討論的線條,我們應看作是一種寬度的存在。在中國傳統藝術領域,線條被視為生命,只有對線條嫻熟的運用,才能表現出描繪對象的種種特質,即線條在表現客觀物象的行為中,總是伴隨著主體的認知、思維與情感,從而產生豐富的變化和意蘊, 因為“ 線是意圖的痕跡,它暗含的意義超過了線條本身”,線條是表達生命和運動形式的一種語言, 不同的線條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
2.線條的分類
圖案是由線條來表現的,而所有的自然物幾乎都是由曲線構成的。一般認為,只有結晶體是由直線構成的。在中國傳統的裝飾圖案中,只有幾何圖案被看作是直線構成的,其余自然物系統內的裝飾圖案都是由曲線構成的。
(1)直線體系
直線有水平線和垂直線以及斜線。從實用的觀點來看,水平線是與地面平行的線,視覺上與地面的關系密切,顯得平靜、穩定;如果將水平線反復多次的疊加,則會使物體在視覺效果上顯的比實際高度要矮的多,也就增加其穩定感。基于這種現象,傳統圖案裝飾在建筑臺基中的設計和運用上,往往采用的是水平線。
垂直線則剛好與水平線相反,與地面成直角,顯得挺拔俊秀、動感。垂直線在建筑中的立柱是最好的例證,柱子越多越高,建筑的體感威力也就越大。
斜線是介于水平線和垂直線之間的一種線條。就其性質來說,如果與水平線越接近則和水平線越相似;反之,越接近垂直線,則越接近垂直線。所以,在垂直線和水平線之間,存在著的無限多的斜線表現出了無限多的變化特點。斜線介于水平線的平靜和垂直線的挺拔之間,因此和由水平線和垂直線構成的圖案的單調、呆板相比較下,就更能表現出豐富的審美趣味。
(2)曲線體系
曲線是指動點運動時,方向連續變化所成的線。這里所說的曲線,有單曲線、復曲線和自由曲線。連接兩點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但是曲線則是無限的,且變化無窮。曲線內外恒定不變的被稱為單曲線;相反,如果內外都發生變化的則稱為復曲線。
大多數的單曲線在曲率度順勢轉變的同時,曲率的內外并不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較多的是渦形線。渦形線的種類也非常多,最為婉轉流暢的是“對數式渦形線”。對于這種渦形線的運用,我們可以在希臘的愛奧尼式柱頭上看到,在中國傳統裝飾圖案中,我們所知的云紋,也是一種渦形紋(圖4)。
曲線中內外反復旋轉的稱為復曲線。和單曲線相比較,復曲線顯得更為婉轉秀麗,溫和、柔軟。由于復曲線往往經過多次的反轉,所以較多的使用在裝飾圖案的運用上,例如瓶、壺、青銅器上的S形曲線,蔓葉紋中的主干線大多數都是反復的波狀線,分支線條則是單曲線或者復曲線。縱觀中國古代在復曲線的運用上都是保持著嚴謹慎重的態度和畫龍點睛的妙筆。
所謂的自由曲線,是指自由繪制的曲線,其脫離了數理曲線的軌道。這種線條主要由創作者本身憑借自身的意志和審美任意描繪出的奔放的曲線。
3.線條的審美體驗
黑格爾認為:“線條是感情的線條,無論其形狀是方、園、粗、細,其跡是躁、濕、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做頓挫、轉折,也不露圭角。凡是屬于不愉快感情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一種艱澀的狀態,停頓較多的就表示焦灼和憂郁。” 關于線條韻味的聯想更多的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而得到體現,其美感形式是通過較多的心理感受過程加上視覺認識而后加以傳遞的。
流暢自如的線條會使受眾感覺舒展灑脫;縱橫交錯的線條,曲直相貫會造成龍飛鳳舞的感受;粗糙、頓挫的線條則使人感覺到古樸蒼勁、雄健深沉的意味;纖秀、細膩的用線則會使人有如沐細雨春風的感受。
(1)靜態美
紋樣的基本構成因素大多都是直線的,呈水平或者垂直的形態,線條所體現的表情是靜穆的,透露著滯重和呆板。從線條的表達功能來說,直線描述的是具有粗略、概括的美。同時,在一個圖案中較為遲緩的用筆,呈現出的效果必然的會引起滯重、含蓄的聯想。
(2)運動美
英國著名畫家、美學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說:“一切由所謂波浪線,蛇形線組成的物體都能給人的眼睛以一種變化無常的追逐,從而產生心理樂趣。”線條的運動美是彩陶紋飾中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性,折線和曲線的出現正好完整的詮釋了線條的動感(圖5)。曲線描述顯示了物體外形上幾乎全部的細節,具有豐富的、具體的美感。
(3)對比美
①曲直對比:曲線的躍動和直線的靜穆在對比中其線條本身所具有的性格更為突出;
②直折對比:水平的直線將折線無限的連綿動感體現的更顯而易見,看似簡單的線條中可傳達出豐富的內涵;
③光澀對比:光滑的線條感覺是愉快、順利、興奮的,而澀則體現出困難、壓力、沉重、不順利等;
④粗細對比:線條粗細的對比,是粗糲與優雅之間的對比,是宏壯與纖巧的對比,是輕與重、強與弱的對比。
參考文獻:
[1] 回顧著. 中國圖案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 黑格爾著. 美學(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 威廉#8226;荷加斯著. 楊成寅譯.美的分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田自秉著.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5] 周志華著. 中國傳統古典圖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