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一部分從業人員因過度疲勞,長期超負荷工作,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甚至出現了“過勞死”的現象。本文剖析工作場所導致過勞的原因,從人性化角度對工作場所的改善提出一些建議,以預防過勞。
[關鍵詞]過勞 工作場所改善 人性化
一、中國過勞現狀與危害
過勞,即過度勞累。指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太大。2008年7月30日,慈銘體檢集團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職場人群健康調查,參與此次調查的職場人士94%在40歲以下,其中,15%的人明確表示自己“過勞”,認為自己“比較過勞”的人達到54.86%,二者相加,比例近70%。“過勞”的主要癥狀是渾身酸痛、神經衰弱、失眠、脫發、憂郁等。專家表示,出現兩項以上上述不適癥狀即意味“已經過勞”。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指出,目前我國七成知識分子走在“過勞死”的邊緣。“過勞”很少會直接致死,通常是誘發疾病猝死。過勞首先引發亞健康狀態。根據調查問卷和300萬體檢數據分析成文的《2009中國城市健康狀況白皮書》指出,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過度疲勞的人常因情緒不好對工作感到厭倦,易怒,適應性差,身體衰弱,對疾病抵抗力低下,還可能出現一系列功能失調,如頭暈,頭痛,睡眠障礙;食欲不振和引起消化道疾患等。
二、產生過勞原因
1.工作負荷過大
工作負荷過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作強度的加大,二是工作所需的時間加強,三是工作的復雜程度提高。企業運用精簡機構以及其他提高生產效率的策略,其目的是用更少的人手完成更多的工作,這需要員工們付出更艱苦的勞動。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人們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完成諸多不同的工作,工作本身的難度就增加了。盡管勞動法為了保護勞動者權益,規定了勞動時間,但是從業人員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調查顯示,在導致“過勞”的原因中,加班成為主要因素,經常加班的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2.95%,偶爾加班的人占49.27%,還有5.64%的人嚴重到“沒事也不能按時下班”,能正常下班的人僅占12.15%。
2.工作場所不良的精神因素
如今工作環境中經常發生種種危機削弱了企業采用有效手段回報員工勞動的能力。員工工作量增大,報酬沒變。企業在利益分配上公正性的缺乏削弱了員工對工作的熱情。其次,企業實施的績效管理,會讓員工產生極度的不安,擔心隨時被解雇。成績至上的原則不僅無視勞動者的努力,使其得不到尊重,同時壓制了員工發展,當員工的夢想和計劃不能在目前的工作場所實現時,他們會抱著一種消極態度工作。工作場所的種種不良因素給員工造成的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會使員工心情抑郁,焦慮不安或急躁,最終形成精神疲勞。
三、基于過勞問題的工作場所改善建議
1.企業應重視過勞問題,計劃控制工作量
“過勞”即工作強度超過人的生理極限。早有科學研究指出,8小時休閑、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的安排對人體精力、健康的保護最為完美。若工作時間嚴重超過8小時,則會相應減少睡眠和休閑時間,容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從而易患各種疾病。人力資源作為公司的核心資源,人力資本的運作也就成為組織的核心,它將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應該重視員工的身體健康,關注員工的長久發展。公司規劃企業遠景,制定目標,進行人力資源配置都應該考慮員工的過勞問題。企業應引進工作量監控系統,聽取員工意見,有效地控制員工工作量,合理計劃或避免員工加班。其次,企業應為員工提供定期體檢,健康保險福利,采取補助員工治病措施,幫助員工減輕家庭負擔,鼓勵盡早治療原發病。
2.營造寬松工作環境,進行人性化管理
企業應該為員工營造寬松工作環境,減少員工心理上的疲勞。增加管理階層與員工交流的機會,了解員工的價值觀多樣化,提倡柔性管理和個性化管理,為員工提供實現抱負的環境,增加其工作熱情,減少逆反情緒。同時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宣傳飲食、運動健康知識,提倡勞逸結合,使工作學習有張有弛,使神經得到調節。公司應聘有心理問題咨詢專家,及時了解員工潛在的情緒問題,協助解除心理上的不愉快,減輕心理負擔。
3.完善措施評價體系,建立過勞預防機制
企業為預防過勞和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的措施通常都會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才會顯示出其效果,其最終目的是對整個企業的經營體系和經營模式進行逐步改造,而非僅僅緩解某些個人的疲勞和挫折感。企業對所采取的各種措施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建立過勞預防機制。根據實踐效果,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過勞預防機制,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測員工過勞問題。
四、結語
個人針對過勞危機所采取的行動雖然能夠取得理想效果,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對員工的個人的精力、決心和耐心有著較高要求。相比之下,企業采取措施進行人性化管理,建立預防過勞機制,企業與員工協同合作,將會更加有效。企業管理者樹立優秀工作場所管理理念,努力在企業內部創造與員工發展相適應的的環境,以促進企業整體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克里斯蒂娜#8226;馬斯拉奇.邁克爾#8226;P#8226;雷特爾著.逸文譯.過勞的真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0
[2]樸在林.韓光謨著.陳燁譯.最佳工作場所[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0
[3]孟俊龍.燕力士.李輪.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透視當前企業的“過勞死”現象[J].經濟研究,2010
[4]http://health.china.com/html/zixun/xingyeyaowen/200808/01-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