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油價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和石油消費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旺盛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供應和環境承載力,使中國必須致力于探索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市場開放的道路。面臨“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中國石油市場的運行和未來的政策環境非常值得關注。
“十一五”期間,中國原油產量將進入穩定增長期,達到年產1.85億至1.95億噸,并可一直穩定到2020年左右。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的東部、中部、西部、海域四大油氣區中,目前已有油田576個,輸油管線1.13萬公里。2007年中國原油產量增長1.6%,達到1.8665億噸;2008年中國原油產量增長2.3%,至1.9億噸(1.8973)。另外,中國石油儲量目前仍屬穩定增長時期,隨著勘探范圍進一步擴大,儲量仍有望進一步出現較大增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石油需求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04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達29182.7萬噸,同比增長15.5%。2008年1-11月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為33530.5萬噸,同比增長5.8%。而到2008年年底石油表觀消費量將達到39171萬噸,實際消費量將達到38142萬噸。從現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中國經濟工業化過程的關鍵時期,中國石油消費將處于迅速增長階段。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 6.1億噸以上。
我國石油產業目前仍處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幾大國有企業壟斷的局面。雖然民營油企近年有所發展,但主業基本集中于中、下游煉化、銷售領域。上游勘探開采仍被國有石油企業控制。全國共有成品油批發企業2505家。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全資和控股批發企業1682家,占總數的67%;全國共有加油站9.5萬座,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全資、控股及特許加油站數量已達到8萬座,占加油站總數的51%。規劃建設中的外資加油站、包括油氣合建站共有1770座,占加油站總數的2%左右。國內成品油零售市場初步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為主導,其他國有石油公司、民營企業、國際石油公司共同參與競爭的格局。
石油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國內總體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產成品市場供不應求。在現階段經濟過熱的大環境下,行業投資的增長速度過快,行業投資風險在逐漸增加。石化產業是國家重點調控的行業之一,大量未經批準或手續不齊全的石油在建項目面臨政策性風險。同時,民營石油企業正遭遇國內巨頭與外資的兩面夾擊,國家著手調整改行業的市場結構,盡管中國在形式上打破了成品油市場的壟斷格局,但企業經營每況愈下。目前在國內大約有90%以上的民營企業不符合或不具備再次申請資格,并將在此次整頓、整改中通不過年度檢查,拿不到新的經營牌照,面臨“出局”的危險。
中國石油市場應變對策與思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深深地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之中,相互影響加大,互動關系也更加緊密。中國在保持自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以“中國制造”向世界輸出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以及中國制造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將使中國的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保持較快的增長。
第二,中國需要加強能源信息統計系統的建設,使包括石油生產、消費、進出口和庫存等在內的各個環節的運行情況能夠得到更加及時的反映,使相關數據更加透明和準確,在此基礎上,加強供需前景分析和預測,以便為宏觀調控和企業經營提供基礎信息。
第三,石油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其供應趨緊是未來世界將長期面對的問題,更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將長期面對的嚴峻挑戰。國內外石油市場發展和法制化進程為我國石油政策趨向提出了公平競爭、適度集中的客觀要求,我國無論是能源政策主管部門還是石油企業,都必須順應大勢,不斷地調整相應的對策,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四,節約能源和發展替代能源是我國經濟保持健康持續較快發展的必然的政策選擇,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的節油潛力巨大,但是要把節油工作落到實處,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并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場經濟杠桿來推進這一工作。替代能源的發展必須走多元化的道路,綜合考慮替代能源的經濟競爭力、資源可獲得性、技術和環保競爭力,避免盲目上項目。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能源秩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石油業界尤其是管理者應當清楚地認識和思考這些變化及其影響,在變化中調整戰略和對策,順應歷史的發展,抓住機遇,謀求主動,更好地應對中國能源特別是石油市場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效地解決中國的石油供需問題,不僅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保障,而且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能源問題起到示范作用,從而對“中國能源威脅論”做出有力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