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家作為經濟社會與道德社會的重要參與者,應主動踐行其相應的社會責任。我國企業在發展中既面臨著機遇又迎接著挑戰,如何克服企業在今后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責任瓶頸問題,這已成為時下眾多企業家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本文試著對企業家社會責任的概念加以梳理,并對其現狀略作敘述。我們在分析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不到位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些許對策。
[關鍵詞]企業家 社會責任 道德義務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重要政策制定者與決策者,在企業踐行過程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應成為政府與公眾所期望的社會責任踐行者。企業家不僅要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以滿足自身內在的發展需求,而且還應積極參與社會道德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以實現其應有的外在社會價值。本文在闡述企業家社會責任概念與當前我國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現狀的基礎上,淺析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問題,并結合中國的實情試著提出一些解決的對策,以期能夠喚起我國企業家踐履社會責任的道德意識與實際行動。
一、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內涵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是由19世紀末的美國學者所提出,但在之后的半個世紀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誠如鄭若娟指出:“在1895年《美國社會學雜志》第一卷中,美國早期著名社會學家阿爾比恩#8226;斯摩爾提出‘不僅政府機構,私人企業也擔負著公眾期望’。”直至20世紀中期,企業社會責任再次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逐漸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這一歷史性的轉變要歸功于被譽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博文,他在1953年的《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商人應為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與其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還不如明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畢竟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最終還得落到企業家的身上。正如畢素華所言:“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并不只是其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而是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家身上人格化的體現。”
哈普#8226;提#8226;杜萊(2000)從三維角度觀察企業的管理出發,他將公司的利潤、社會需求與社會責任界定為企業管理的三個“理想化的維度”。黃澤民(2004)從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的總和生產力因素理論著手,對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應然性與必然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與探討,得出了“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實質,歸根到底是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要結論。李洪彥(2006)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就是指作為特殊群體的一群社會個體所應承擔的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義務。”在他看來,這些社會義務包含企業家作為社會的普通公民、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與企業家特殊群體三個層面相統一的社會責任內涵。李君如(2007)指出,企業家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受惠者,“應該承擔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倡導人際誠信友愛、堅持人人遵紀守法、支持公益慈善事業、保持社會安定有序這樣一些起碼的社會責任”。潘新新(2007)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家應該本著思利及人的觀念去經營企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 也要推動企業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任艷芬(2008)指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于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她進一步提出,“企業家應對投資者、員工、消費者、合作者、供應商、經銷商、競爭者、社區、國家、環保等在內的直接和間接利益相關者負起責任”。沙彥飛(2010)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是“企業家作為擁有決策權的企業所有者,對企業利益相關者及社會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是體現在企業家身上的一種責任意識、責任感”。
筆者認為,企業家兼有理性經濟人與理性道德人的雙重身份,其不僅要嚴格遵守市場經濟體制中所規定的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還應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包括道德責任、環保責任、維權責任與慈善責任等在內的相關責任內容。簡言之,企業家社會責任就是作為企業核心經營管理者的企業家,在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應自覺維護好至少不能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與應得利益,并能對他人、社會與國家履行其應盡的道德義務。
二、我國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發展現狀
企業家社會責任問題不僅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論問題,更是當下我國企業家必須加以清醒認識并積極踐行的重大實踐問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以及國際企業間的經濟貿易合作的日漸增強,國際上對企業與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關注也日趨高漲,諸如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之類的法律法規也相繼出臺。與此同時,一些重大的國內與國際會議也開始關注與重視企業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譬如,2002年在我國西安舉行的“21世紀中國企業家社會責任論壇”和一年一度的“達沃斯論壇”即“世紀經濟論壇”。盡管我們無法排除一些企業在大力宣傳與倡導社會責任時會帶有“別有用心”或“另有所圖”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卻難以否認整個企業界的自我社會責任意識與踐履能力已得到普遍改善這一事實。那些自身社會責任踐行得好的企業,不僅經濟效益得到了持續的穩步增長,而且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企業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逐步增強。
從我國企業家落實社會責任的現狀來看,總的發展趨勢是樂觀的。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不斷趨于和諧融洽,企業作為社會公民也正逐漸擔負著社會賦予的重大使命。盡管如此,一些商業丑聞還是被頻繁曝光出來。例如,2001年南京冠生園的“月餅餡事件”、2008年三鹿的“毒奶粉事件”、2010年富士康的“員工跳樓事件”、2010年各地的“地溝油事件”以及2011年雙匯的“瘦肉精事件”等。不少企業仍舊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道德隱患,這些隱患很可能還在進一步的發展蔓延中。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大眾傳媒方式對一些缺德企業進行揭露與曝光,以喚醒企業家內心的道德良知。
三、我國企業家社會責任缺失的可能成因
筆者認為,我國一些企業家在履行自身社會責任過程中的不佳表現,除了企業家對自身社會責任主觀認知存在偏頗外,還有一些外在的客觀因素限制著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我們對可能制約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的因素試作如下淺顯分析。
1.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疏忽與誤解
創造利潤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企業家對經濟利潤最大化的追求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中不少企業家一味強調對利潤的謀求,甚至為提升企業業績而不擇手段,忘卻了其作為道德責任主體應堅守的道德責任底線。企業家“為富不仁”的現象屢見不鮮,他們對利潤取之于社會并應回饋于社會的價值觀念理解得不夠深入。企業家應加強對自身責任意識的培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將社會責任觀念落實到企業經營的各項環節中去。唯有如此,企業才不至于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企業家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
2.市場經濟體制中道德責任機制的缺失與誤用
當今社會,企業家為獲取高額利潤而利用各種手段鉆法律空子的現象,還不在少數。企業偷稅漏稅,生產偽劣產品,散布虛假廣告與損害消費者權益等失德現象也層出不窮。我們應突出市場經濟中所蘊藏的道德他律屬性,賦予市場經濟的道德價值內涵。郭金鴻也強調:“市場經濟絕不是超倫理的純經濟體制,在其運行中無不滲透著人的理性與情感,呼喚著道德責任的有效落實。”企業家作為道德踐行的主體,在提高自身道德自律的前提下,還應積極參與市場經濟體制中道德責任機制的構建,自覺踐行起其應為的社會責任與道德義務。
3.我國傳統文化中責任觀的負面影響
對責任意識的強調,歷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道德范疇所提倡的重要內容。孔孟儒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對責任概念也強調了很多。其中,孔子的“見利思義”、“當仁不讓”與孟子的“重義輕利”、“惻隱之心”等思想,對倡導我們履行社會責任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道德促進作用與價值導向作用。然而,這些傳統責任文化觀念中帶有濃厚的“天命”或“宿命論”思想傾向,它對社會責任的強調實質是建立在對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維護的基礎上。因此,這些傳統的責任思想把個體社會責任的踐行統歸于整體國家責任的履行之下,使得一些個體責任觀念趨于抽象化與空洞化,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以真正落實。
四、我國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可行之道
我們不能僅把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的期望寄托于外在制度約束的基礎上,還應把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的根基建立在其發自內心的對責任主體應盡道德義務的認知上。為此,針對現階段我國企業家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給出了以下可供參考的建議。
1.積極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家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經營理念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企業家作為社會利益共同體的一部分,其個人經濟行為還應受到諸如環保責任、倫理責任與慈善責任等責任的外在制約。傳統“唯利是圖”的企業經營方式與時下人們對企業家道德行為的呼吁形成了強烈的沖突,這也給企業家出了一道現實難題。企業家必須通過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才能解決企業在發展經營中所遭遇的道德問題,才能樹立起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的良好形象。
2.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機制
良好的企業制度,是推動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基礎。企業家應建立以責任為核心的各項經營管理制度,明確劃分企業家與企業員工的相應職責。盡管有些企業家會強調,企業的一些缺德現象是由于企業員工的責任觀念意識不強以及員工對自身社會責任的疏忽造成的。但這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度不夠與企業內部的責任制度不夠完善致使的。因此,企業家應積極構建企業的社會責任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的各項責任制度。
3.加大政府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部門應將企業與企業家的底線社會責任加以制度化與法制化,并促使企業家不斷重視企業經濟行為的道德責任性。在不斷完善企業外在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相關政府還應加大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監管力度與懲罰力度。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性,以推動其向著更加自由、完善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還應對市場經濟進行適當的干預與宏觀調控,以突出市場經濟的法律性。
4.注重社會輿論與大眾傳媒的外在價值導向作用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眾傳媒已日趨普及化。不少鮮為人知的隱性缺德行為紛紛被各大媒體曝光出來,那些不可告人的商業丑陋行徑也遭致了消費者、企業員工與競爭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詬病。社會輿論與大眾傳媒一直都引領著我們責任的價值取向,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一定的道德教育與價值引領作用。倘若沒有社會輿論與大眾傳媒對企業家道德責任良知喪失的揭示,那社會很可能會陷進道德責任危機中。
企業家如何在風云變幻的商場中站穩腳跟并把握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以推動企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邁進,這是每位企業家必須慎重考慮的現實問題。作為企業經營發展中的重要把脈人,企業家唯有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統一起來,將企業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加以權衡兼顧,才能為企業謀利、為社會造福,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竭其力、盡其責,也才能實現其最大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若娟:經濟倫理:理論演進與實踐考察[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89—90.
[2] 畢素華:論我國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J]. 廣東社會科學,2011,(02):37—41.
[3](波蘭)哈普#8226;提#8226;杜萊:對公司影像的勾畫[J]. 南開管理評論,2000,(03):41—44.
[4] 黃澤民:基于總和生產力觀點的企業家社會責任( 上)[J]. 生產力研究,2004,(6):73—77.
[5] 李洪彥:企業家與企業社會責任[J]. 商業文化,2006,(08):42—43.
[6] 李君如: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性[J]. 中國品牌,2007,(09):40—41.
[7] 潘新新:企業家社會責任探析[J]. 經濟理論研究,2007,(02):114—115.
[8] 任艷芬:企業家的社會責任[J]. 中國商界,2008,(10):109—110.
[9] 沙彥飛:企業家社會責任與企業家精神[J]. 經濟導刊,2010,(11):36—37.
[10] 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