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生貨幣供給理論是貨幣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系統全面地闡述內生貨幣供給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分析我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特點和相應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通過分析這些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來明確我國應當采取以“盯住基準利率”為主導的貨幣政策調控模式,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 貨幣供給 內生性 貨幣政策 傳導機制
一、引言
貨幣供給的可控性是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基礎。長期以來,經濟理論界存在著貨幣供給內生性與外生性的爭論,并在相應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張。從貨幣理論界關于貨幣供給內生性與外生性的爭論上看,爭論的焦點在貨幣供給與經濟活動的客觀關系上,爭論的真正意義在于貨幣內生性供給的客觀必然性上。
根據貨幣供給內生性還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通過影響經濟活動的中間環節和作用方式來影響經濟運行。一般而言,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可以有貨幣供應量或利率兩種選擇,并對應著兩種不同的貨幣政策操作模式: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主要是從貨幣供給方面來進行調控,即通過調節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現金充裕度,這稱為供給型調控模式;而以基準利率為中間目標的、著眼于貨幣需求的貨幣調控則稱為需求型貨幣調控模式。
目前我國在貨幣供給外生性理論的指導下制定并實施了以“盯住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截止目前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為21.5%,但現實情況是我國貨幣政策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貨幣流動性依舊較高。這其中的主要原因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為貨幣供應量,傳統觀點認為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調控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從而調節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使貨幣供需均衡、物價穩定、就業充分和經濟平穩增長。但是現實情況存在“倒逼機制”,盯住“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只能帶給人們預期上的政策效果,而無法達到其實際控制貨幣供給的目標。
二、文獻綜述
1.主流觀點下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西方經濟學界對貨幣供給內生性理論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銀行學派的內生貨幣供給思想。銀行學派主張,流通貨幣數量為社會交易的商品價格總額所決定,或者說,物價決定通貨而不是相反。另外,銀行學派還進一步分析了收入、利率和物價的關系,說明了物價的變動不是通過貨幣供給影響利率進而對物價產生影響,其理論體現了貨幣供給內生性的思想。2.拉德克利夫委員會的內生貨幣供給觀點。拉德克利夫委員會認為由于貨幣流通速度的可變性,中央銀行并不能依靠控制貨幣供給決定支出的水平。貨幣供給是不穩定的,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需求函數之所以穩定,是因為貨幣供給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3.格利和肖的貨幣內生供給觀點。格里和肖試圖建立一個以研究多種金融資產、多樣化的金融機構和完整的金融政策為基本內容的廣義的貨幣金融理論。在這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能夠在信用創造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貨幣當局又不能對它們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弱化了貨幣當局對信用貨幣的控制能力,從而強化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2.我國學者的貨幣內生性研究
我國貨幣政策效果的不顯著導致了許多學者對貨幣外生性產生了懷疑。經濟學者結合國內貨幣供給情況提出了貨幣內生性的理論觀點。南開大學王蘭芳通過分析討論貨幣供給的產生過程及其影響因素,認為在一個健全的貨幣金融體系中,貨幣供給具有完全的內生性特點。 柳欣、靳衛萍通過對中國財政政策中的收支狀況進行分析得出,在沒有中央銀行存在的情況下,同樣可以通過各種宏觀經濟主體的行為共同產生貨幣供給,這也是最本質的貨幣供給內生性。蘆東、陳學彬則在接受后凱恩斯主義的內生貨幣供給理論下提出了中央銀行沒有能力控制基礎貨幣的發行,因為貨幣發行中供給具有內生性。
在這些研究表明,在我國,學者認為貨幣供給具有內生性,并接受外生貨幣供給更加有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貨幣政策的觀點。
三、我國貨幣供給內生性分析
在一般人看來,我國貨幣當局對貨幣供給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但事實上,隨著經濟和金融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倒逼機制”的呈現,我國貨幣供給呈現出較強的內生性。貨幣供給(Ms)可以分解為基礎貨幣(B)與貨幣乘數(K)的乘積,因而可以從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兩個角度來考察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我國成立中央銀行體系以來,央行調控經濟的方式也開始嘗試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貨幣供給在形式上也開始表現為由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共同作用。
1.基礎貨幣內生性分析
首先是再貸款、再貼現。1995年以前再貸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的總資產中占60%。由于商業銀行普遍要求中央銀行增加再貸款或再貼現,而中央銀行為避免經濟衰退,不得不滿足商業銀行的要求,這種“倒逼機制”使得我國貨幣供給呈現內生性。中央銀行的再貼現業務和再貸款一樣處于被動地位。這樣的被動正是貨幣供給內生性的體現。
其次是外匯占款。近年來隨著出口增加,巨額外資流入,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為了保持匯率的穩定,這必然導致中央銀行的外匯市操作是單一方向的運作,迫使其通過大量購入外匯,以滿足貨幣需求。2003年外匯占款所形成的貨幣供應量首次超過全部廣義貨幣供應量,2005年和2006年,大約是廣義貨幣增長量的1.5倍和2.1倍。到2008 年底更是達到了2.4倍。上述貿易順差持續放大和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必然引發央行被迫釋放等量基礎貨幣。
2.貨幣乘數的內生性分析
貨幣乘數是連接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之間的紐帶,經濟理論界認為貨幣乘數(K)是基礎貨幣(B)擴張的倍數。我國將貨幣層次定義為:流通中的貨幣C和商業銀行的所有存款D組成了廣義貨幣M2,即M2= C+D。基礎貨幣則由法定準備金R、流通中的貨幣C、非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NR、超額準備金Re組成,即B= R + C + NR + Re。若記c為現金流通比率,c=C/D。r和re分別為法定準備金率和超額準備金率,則(r+ re)×D=R + Re,nr =NR/D為非金融機構的存款比率,則貨幣乘數K= M2/B,也就是K=M2/B= C+D/C+ R+ Re+ NR= 1+c/(c+ r+ re+ nr)。可見,影響我國貨幣乘數的直接因素有法定準備金率r、非金融機構的存款比率nr、現金流通比率c和超額準備金率re。
由以上貨幣乘數(K)的求導式可以看出,超額準備金率與貨幣乘數是典型的負相關,貨幣乘數與經濟波動保持一致,具有順經濟周期波動的內生性特性。
四、貨幣內生供給條件下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在內生貨幣供給理論條件下,貨幣供給量不是由一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所決定和控制的外生變量,而是由社會經濟活動主體共同決定并內生于經濟運行過程中的。
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中,利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銀行的利率體系一般由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再貼現率、基準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和超額準備金率等構成。在經濟運行中,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整銀行體系的準備金,使實際的市場利率與預期設定的目標利率趨于一致,并由此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依此確定自己的存貸利率水平,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從而改變人們對經濟決策的預期及對貨幣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從而達到貨幣政策目標。這就是內生貨幣供給條件下以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五、政策建議和結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深化,我國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經濟行為正向著市場理性化,且有利于間接調控的方向發展,貨幣供給的內生性也大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盯住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模式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打破這種直接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基準利率為主導的間接貨幣調控模式,同時配合其他經濟政策來引導貨幣供給的合理化。
1.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利率在我國貨幣政策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向以利率為主的中介目標進行轉變。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加大,央行應逐步擴大利率彈性,完善利率體系,重視利率在宏觀金融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2. 重視經濟預期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學界都較為重視經濟預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的分析已證明預期在政策調控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加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適時傳遞貨幣政策意向,正確引導經濟主體和社會預期。
3. 注重經濟周期波動性變化的影響,加強貨幣政策調控的范圍和力度。由于我國貨幣供給具有順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故而必須科學把握貨幣政策的取向,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縮短政策外部時滯;同時加強貨幣市場建設,協調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聯動性,疏導貨幣政策初到渠道,從而真正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彼得#8226;紐曼,《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中文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王有光,貨幣政策有效性與貨幣供給內生的關系研究,經濟經緯,200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