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激勵方式與企業倫理氣氛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激勵方式受企業倫理氣氛類型影響的結論,生存激勵、成就激勵、信仰激勵分別適用于利已主義倫理氣氛、遵循法律規范倫理氣氛和遵循道德規范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
[關鍵詞]倫理氣氛 激勵 激勵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激勵是從滿足人的需要入手,以一定的獎懲措施,激發和引導員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向提供激勵者預期的方向發展的過程。近年來,管理倫理學的發展及其在實際管理行為中的應用逐漸受到組織領域學者的重視,而倫理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倫理氣氛被越來 越多的學者用于討論組織環境對員工個人行為、對不確定情境反應及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組織倫理氣氛是影響員工工作動機、離職傾向、成就態度、價值取向等激勵要素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
學者們的研究已經證實,激勵的實施效果受到組織倫理氣氛的極大影響。但是,現有成果大多是將激勵和組織倫理氣氛作為組織管理的兩個方面分別進行研究,而缺乏二者之間相互關系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將探討在不同的組織倫理氣氛中,各種倫理激勵方式的有效性,并提出激勵方式要與企業倫理氣氛相匹配的結論。
二、理論基礎
1.倫理氣氛類型
組織倫理氣氛的概念是Victor和Cullen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他們將倫理氣氛定義為:組織內關于什么是道德行為和對道德問題如何處理的共同認識。Victor和Cullen提出,根據三個不同的道德標準:利己主義論、功利主義論和義務論來劃分倫理氣氛,即利己主義標準、慈善性標準和原則性標準,對應于決策者在道德分析中參考的三個層次:個人層次、公司層次和社會層次,得出了9種理論上的倫理氣氛,分別為:自我利益、友誼、個人道義、公司利益、團隊利益、規則和經營程序、效率、社會責任、法律和專業規范。同時,他們開發了倫理氣氛問卷表(ECG)來測量理論上存在的倫理氣氛。ECG問卷表共包括47個項目,通過實證研究Victor和Cullen(1988)得出了在實際企業中存在的5種倫理氣氛,如表1。
工具主義的倫理氣氛是所有層次上的自我主義,決策者的決策目的首先是為了個人利益,而不考慮自己的決策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影響,在多數情況下,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他人利益。關懷性的倫理氣氛是所有層次上的慈善性標準,組織所謀求的是絕大多數人的
利益,組織成員在決策時不僅關心自身利益,還能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決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并試圖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谝巹t和經營程序的倫理氣氛強調嚴格遵守組織制定的各種行為規范、規章制度,成員行為以組織原則和各種制度為準繩?;诜珊蛯I規范的倫理氣氛要求組織成員遵守政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受限于外部力量,而組織本身在規范成員行為方面并不發揮主導作用。獨立型的倫理氣氛組織的約束力量比較少,成員行為主要受到個人道德標準和道德信念的約束,或以公認的道德原則為約束。
2.激勵方式
在激勵的過程中,既要為激勵目標的實現創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要注意強化組織成員對目標的追求動力,因而激勵是一個不斷認識、評價和調控的過程,研究表明,激勵對象對目標價值看得越重,估計其能實現的概率越高,激勵力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激勵的力量,就必須提高激勵目標在組織成員心中的地位和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企業對員工的激勵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目標激勵、誠信激勵、公平激勵、民主激勵和榜樣激勵。根據目標設置理論的觀點,目標自身就是一種激勵因素,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企業必然有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在起作用。目標激勵是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一起協調、共同制定目標、確定彼此責任,來激勵組織成員的責任心與榮譽感。誠信激勵是對組織成員“誠實”和“信用”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觀念的激發,以此為內在的基礎影響力,激勵員工從單純的誠信行為管理,轉變為價值觀的深層次管理。公平激勵是激發員工在工作中的一種積極性心理平衡態,人本身有公平的需要,尤其是知識型員工,公平感對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影響很大。民主激勵從根本上說,就是使員工“成為一個人,并尊重他人為人”,從道德層面上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本質是一個倫理問題、善惡問題,民主也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榜樣激勵是根據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主動尋找自己的崇拜偶像和榜樣并以此進行自我激勵的特點來實施激勵。
激勵方式的選擇,一是要考慮到組織的可調動資源,二是要使多種激勵內容有機結合,三是要對應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谝陨先c,企業通常采用的激勵方式包括三種主要形式:生存激勵、成就激勵和信仰激勵。生存激勵滿足組織成員在生存條件和個人發展方面的需求,具體可包括獎金、休假、住房、教育培訓機會等。成就激勵滿足組織成員在社會認同和尊重、職業成就等方面的需求,具體可包括職務提升、授權、表揚和肯定等。信仰激勵滿足組織成員的道德信仰需求,可采用榮譽激勵、文化激勵等方式加以實現。
三、倫理氣氛對企業員工的作用
1.企業倫理氣氛的類型
倫理氣氛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性,其形成受到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個人因素和領導因素等的影響,而倫理氣氛對組織成員的約束力也有強弱之分。我們通常根據某一特定時期在企業中占強勢影響力的氛圍來判別其倫理氣氛的類型,但企業的成長、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戰略的變革都可能導致其倫理氣氛類型的轉變,即原有的弱勢氛圍變為強勢氛圍并占據主導地位。為了研究的方便,同時考慮到我國企業倫理管理的實際需求和現狀,本文從倫理氣氛判別的基礎理論出發,根據三種基本倫理判斷標準:目的論的利己主義標準、義務論的法律和專業規范標準、原則論的道德規范標準,將企業倫理氣氛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倫理氣氛、遵循法律規范的倫理氣氛和遵循道德規范的倫理氣氛,這三種倫理氣氛呈現為一種遞進的倫理意境,是企業倫理氣氛不斷發展的邏輯程序。
以利己主義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企業以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作為主要目標,企業活動以實現最大化的企業利益或個人利益為主,對其它方面的利益考慮較少。在利益傾向上,對短期利益的偏向較為典型,企業往往很難抵擋短期利益的誘惑;在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上,由于更多地考慮自身利益而很少關注利益相關者利益,企業難以真正實現顧客忠誠、員工忠誠、合作者信賴、社會信賴等長期目標,同時還可能因為企業的失德行為支付道德成本;在內部管理上,由于員工缺乏對企業的忠誠而被迫支出額外的監督成本、培訓成本。
以遵循法律規范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企業活動以遵循法律和專業規范為最主要。由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高速發展期,原有的道德規范受到了沖擊,缺乏對人們行為的有效約束,而新的道德規范還沒有完全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規范的清晰性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統一明確的行為準則,約束企業及員工的不道德行為。但這類企業缺乏一致性的道德規范體系,而法律和規范只規定了什么是禁止的、不應該的,卻沒有指明什么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
以遵循道德規范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企業行為以是否遵循道德規范為判斷標準,即使是遵循道德規范需要以犧牲暫時的利益為代價。這類企業是最能培育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成長的,特別是對于知識型企業而言,企業超越自身利益的使命和目標更能吸引知識型員工的加入,在誠實、依賴、公平和尊重等價值觀基礎上所形成的充滿信心、責任和忠誠的環境能夠充分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產生出最為出色、最富有創造性的成果,這正是在復雜動態的環境中知識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從企業長遠利益來看,遵循道德規范倫理氣氛的企業充分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共同發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培養顧客忠誠、吸引投資者、形成與合作者的良好穩定關系,從而獲得企業的長遠發展。
2.激勵的作用機制
組織是由若干現實的個體所組成,因此企業中每個員工的價值觀可能互不相同(表現為員工差異性、員工與企業目標沖突、員工利益沖突),甚至員工在同一活動中對同一客觀效果的追求行為,也可能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類型:有的可能是尋求一種社會認同;有的可能是出于自己的責任心;有的可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有的可能就是為了多獲得一份報酬。當員工進入企業后,企業倫理氣氛對其的作用會產生3種結果:對個人價值觀認同企業價值觀的員工,會產生巨大的工作動力;對個人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不相同的員工,如果企業激勵方式得當,并構建一種以企業價值觀為導向的行為導向機制和德行成本補償機制,使員工能享受這種秩序所帶來的好處,員工行為將逐漸與企業目標一致并最終實現價值觀的趨同;個人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不相同,并且激勵方式無效的員工,成為企業的“邊緣”人員,最終脫離企業。
根據以上分析,激勵發揮作用的過程如圖所示。
⑴企業管理者在了解員工需求、動機的基礎上,通過合理運用企業各種管理資源,滿足員工需求,影響員工的行為,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勵效果,實現員工與企業目標的一致。
⑵組織倫理氣氛是一個介入變量,傳達了企業所期望的行為標準,將員工行為引導到期望行為方向,不同類型的倫理氣氛對員工行為的影響不同。
⑶倫理激勵方式要與企業倫理氣氛合理搭配才能發揮作用。
四、不同倫理氣氛下企業激勵方式選擇
現有研究已經表明,組織倫理氣氛作為一種組織環境因素,對組織成員的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倫理氣氛也必然對倫理激勵的效果產生顯著影響。本文將企業倫理氣氛劃分為三種類型:利己主義倫理氣氛、遵循法律規范的倫理氣氛和遵循道德規范的倫理氣氛,下面分別討論在這三種倫理氣氛中,生存激勵、成就激勵和信仰激勵的作用效果。
在以利己主義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中,突出強調企業和個人的自我利益,其倫理氣氛表現為“自利”和“公司利益”的特征。在這類企業中,公司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員工能為企業創造最大利潤,而員工也必須依靠薪酬的增長和職位的晉升才能被企業認可、得到滿足感,因而員工格外看重自身的能力和績效,能力是創造發展的條件,業績則構成晉升的平臺和砝碼。生存激勵滿足了員工的基本需要,如工資、獎金、安全等,同時提供了個人發展的空間和條件,如培訓機會,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員工,發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利己”的氛圍中,影響員工行為的最大因素為是否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而不管這種行為是否損害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而員工的機會主義和短期主義傾向較為明顯,對激勵周期長、收效緩慢的成就激勵不太感興趣。同時,以自身利益為行為出發點的員工,不可能取得價值觀的一致,因而信仰激勵在這類企業中很難取得效果。
在以遵循法律規范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中,企業要求員工堅守法律條令和專業規范,凸現出“原則”與“標準”的氛圍。企業通過法律規范將員工利益追求、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三者結合起來,企業經營過程中求正利,遵守社會法紀,內部運行規則有序,這樣的氛圍有利于培養員工的個人責任心和自我道德約束。在這類企業中,員工更多關注的是能力發揮、挑戰性任務的實施、發展空間的提供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因而生存激勵的效果減弱,而能為員工提供長遠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就激勵成為員工的要求。但是,由于員工與企業的結合是通過法律和規范,將普遍的法律規范作為共同的行為準則和約束,在價值觀上仍然強調的是自我道德價值問題,而沒有形成企業與員工之間價值觀的融合,因而信仰激勵同樣難以實施。
在以遵循道德規范倫理氣氛為主導的企業中,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公司考核的主要依據,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對目標追求和自身行為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追求,凸現出“友誼”、“團隊利益”“社會責任”的特性,并以此為核心逐步實現企業與員工價值觀的融合,以及員工個體之間價值觀的相互認同。信仰激勵即是對員工的個人價值觀進行管理,使員工行為受企業核心價值觀主導。成就激勵對員工自我價值實現的激發已經表現為對社會的貢獻,但其立足點仍然具有“自我”特點,而信仰激勵是幫助員工實現超越自我、面向社會的跨越,即由個人責任向社會責任轉軌,從為社會的貢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滿足。在這類企業中,生存激勵和成就激勵依然對員工有一定的作用,但信仰激勵對員工行為起到主導作用。
建立激勵方式與企業倫理氣氛關系如表2。
五、結論
企業激勵方式選取受倫理氣氛類型影響,倫理氣氛類型不同的企業,所采取的激勵方式不同。對于利己主義倫理氣氛的企業,生存激勵較為有效;對于遵循法律規范倫理氣氛的企業,成就激勵較為有效;對于遵循道德規范倫理氣氛的企業,信仰激勵較為有效。
參考文獻:
[1]約翰#8226;阿代爾.員工激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2]張瑞玲,丁韞聰.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綜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11
[3]張望軍,彭劍鋒.如何激勵知識員工[J].中國人力資源.2003(9)
[4]顏愛民,李莉.知識員工的激勵機制設計及效用分析,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8-21(4):67-71
[5]黃維德,蔡寧偉.知識員工敬業行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7-20(1):l0- 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