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地球上的資源在日益減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正面臨著威脅,尤其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企業持續發展的正確戰略決策是綠色供應鏈構建和順利運營,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研究首先簡要介紹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然后回顧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最后,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顧慮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 持續經營
一、引言
自產業革命(工業革命)起傳統制造業利用大規模生產模式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使人類文明大大提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地球上的資源在日益減少、環境災害事件不斷發生、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正面臨著威脅。同時不斷發生的環境災害事件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與政府的高度警覺。
工業發達國家在20世紀初,只注重發展經濟,不顧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謀求經濟的發展。當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廣大公眾的強烈反對并影響到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制造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成為各國學者與政府關注的焦點背景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便應運而生。90年代中后期,各大公司以及供應鏈管理研究機構開始了對供應鏈管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學方面出現了諸多持環境友好的發展理論和觀點(周怡佶 2007)。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成為經久不衰的常青樹,不僅需要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增強自身和整體競爭力,還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意識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滿足未來顧客的需求。綠色供應鏈管理正是企業解決這一焦點問題的管理新模式。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源于物流管理,目前國際上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將其視為一種戰略性的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思想強調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效益,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使得供應鏈上的企業能夠獲得并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是實現綠色制造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王岐峰 2006)。企業持續發展的正確戰略決策是綠色供應鏈構建和順利運營,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制造業企業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并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基于此, 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其次,淺析國內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最后, 整理并歸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以及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顧慮及存在問題,并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顧慮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二、 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SCEM(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為改善供應鏈環境成果以及確保企業的環境競爭力,對前后方企業環境經營伙伴關系的管理監控手段(Godfrey 1998;Messelbeck and Whley 1999;Jacqueline1995)。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戰略管理思想,需要企業從全局出發進行規劃,從戰略性的角度去考慮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傳統的供應鏈是基于企業內部范圍的管理,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由物料獲取并加工成中間產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戶的一些企業和部門構成的網絡。它涉及到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及標準件、制造商、銷售商和最終用戶,而綠色供應鏈是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充分考慮涉及制造和流通過程中的供應商、生產廠、銷售商和用戶對周圍環境和人員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廢棄物和排放物的回收與再利用,并有效改善這些涉及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使整個供應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綠色供應鏈其基本思想在于在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Bowen, Cousin, Lamming, and Faruk (2001)和Hines and Johns (2001)揭示的綠色供求鏈管理的成功要因包括:綠色經營認證與否,環境監控,供應商問卷等。劉建林,趙銀德 (2007)揭示的綠色供應鏈要因主要包括:綠色設計、綠色材料選擇、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及回收處理等五方面。本文主要從制造業的產品設計、材料采購、生產、銷售等供應鏈環節探討綠色供應鏈管理。
1. 產品的綠色設計
傳統的產品設是以市場需求的預測為基礎缺乏環境保護的設計意識, 僅從其結構和功能、外觀造型、加工制造等角度考慮。綠色產品設計則從產品需求、設計、制造到銷售、使用、廢棄/回收再生等整個階段考慮環境因素, 是把產品視為與人類共存的生命體, 并考慮生命周期內每一個階段產品與人和環境的相互影響, 產品生命周期內各個階段都對環境給予關注(李琳, 李杞儀, 羅雪波 2001)。綠色設計實際上是一種面向環境和生態的設計,在產品及其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審視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提倡無廢物、可回收設計技術,將3R(Reduce Reuse,Recyling)直接引入產品研發階段。綠色設計的核心思想在于徹底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治理方式,代之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環境保護策略(孫衍林 2006)。
同時,不僅要考慮產品及其制造過程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和資源消耗最小化,而且設計出來的產品還需要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適應市場快速多變的要求。要實現綠色產品設計的思想, 必須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目前比較成熟的方法有面向回收再生和面向拆卸兩種。面向回收再生的設計DFR(Design For Recycling)為在新產品中利用使用過的或廢棄的產品零部件和材料(李琳, 李杞儀, 羅雪波 2001)。
2. 綠色材料的選擇
綠色材料是綠色設計的關鍵和前提。Russel (1998) 將綠色材料選擇(或綠色購買)定義為親環境購買政策、以及通過自發建立嚴格的環境標準并適用于提高整體供應鏈親環境的媒介。Min and Galle(1997)對負責材料采購的人進行了在選擇供應商的決策中如何考慮環境保護因素及“綠色采購”在減低廢物中的作用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企業在環境監督、與供給者之間的伙伴關系、以及綠色材料選擇時將優先實施綠色材料選擇(或綠色購買)。綠色材料的主要概念包括材料本身的先進性(優質的、生產能耗低的材料)、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低噪聲、無污染)、材料使用的合理性(節省的、可回收的)以及符合現代工程學的要求等(汪波,白彥壯,李敏 2004)。綠色材料的選擇是依據綠色環保的原則來選擇供應商,并安排物流,盡量減少使用材料的種類。并從材料的采購至產品銷售的全部周期過程中選擇能耗少、資源利用率高、對環境污染少且易回收處理的材料。綠色材料的選擇原則包括: 低能耗、低成本、無污染、易加工、可再生、無毒無害、天然性高的材料且盡量減少材料的種類。
3. 綠色制造(生產)
綠色制造就是根據制造系統的實際,盡量規劃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廢物產生少、對環境污染小的工藝方案和工藝路線(王志鳳 2006),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劉飛,曹華軍 2000)。 Lindhqvist (1992)強調應從環境和節約能源角度妥善管理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并且生產者應負其首要責任。
綠色制造的關鍵是確定綠色制造的技術方法,企業綠色制造的技術方法主要有:(1)改進生產設備,提高設備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2)加強綠色制造的推行以及制造過程的管理。綠色供應鏈要求產品不僅本身安全無害,而且要求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應安全無害。因此,綠色制造要求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所有活動都按 ISO 14001 標準進行,在整個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污染最輕,原材料和能源利用合理,減少廢物的數量。標準化作為綠色制造領域的技術支撐,貫穿該領域研究和應用的全過程。良好的標準體系是開展綠色執照領域標準化的基礎。實行綠色制造工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改進工藝, 提高產品合格率; 采用合理工藝、簡化產品加工流程、減少加工工序、謀求生產過程的廢料最少化, 避免不安全因素; 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等(胡愛玲 2006)。
4. 綠色營銷及回收
綠色營銷是指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友好,并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營銷,即在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下,企業從承擔社會責任、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資源、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在產品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全過程中,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和滿足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生產,實現企業營銷目標,追求企業理論、消費者欲望和社會利益三方面的平衡(魏明俠 2003)。
綠色營銷作為市場營銷發展的新階段,代表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照顧生態層面的新的營銷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孫衍林 2006)。綠色回收包括產品和產品零部件及其包裝物的回收。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如不回收處理生命周期結束的產品及包裝物,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并導致環境污染。因此,應運用可循環重用的且不含對人體或動植物有毒有害成分的包裝材料的同時,產品及包裝物的組裝拆卸要簡便。企業的最優戰略依賴于消費者,因此,企業應通過廣告等宣傳手段宣傳本企業的綠色產品及其生產工藝和技術引導更多的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
5.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供應鏈管理中考慮和強化環境因素,即通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以及企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產品的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中考慮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趙清華 2005)。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能否同時改善企業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是主要分歧之一(趙清華 2005)。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普遍觀點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采用全新的生態設計、減少資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 同時,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減少環境污染、可以改善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有助于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效率, 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研究表明, 綠色供應鏈企業通過相互間的合作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SEU)。Walton(1998) 通過調研分析了美國制造商給予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的供應商標準及影響因素。
綠色供應鏈的作用在企業發展中的影響日漸明顯,特別集中體現在改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降低企業的內部成本、增強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王志鳳 2006)。陶莉莉 (2006)的實踐也證明,通過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我國企業可以減少環境風險、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績效。
企業經營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的也在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環境因素謀求可持續發展。因此,為實現整個供應鏈共贏需要建立有效的綠色供應鏈績效測量與評價體系。曹敏,范佳靜 (2006)在對供應鏈績效以及供應鏈綠色度分析的基礎上,按照科學、可比、實用等原則,建立了顧客導向評價、供應鏈密切度評價、供應鏈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供應鏈綠色化評價4個方面多層次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三、綠色供應鏈文獻回顧
劉明 (2010) 從采購風險、成本價值和產品綠色度三個方面分析了采購物資的特性,基于供應物資的特性將供應商分為6種采購管理類型,并從管理策略、供應商關系、績效評價準則、管理重點4個方面分析制定了相應的供應商管理策略。李大偉 (2004) 總結了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闡述了供應鏈的結構、特點、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核心思想等相關理論基礎,并從運作層、業務層和戰略層三個不同層次論述了供應鏈管理同企業競爭的關系。陶莉莉 (2006)從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入手,逐步分析了我國制造業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實施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發達國家的實施經驗和我國制造業自身的環境特性,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出我國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具體對策與建議。王岐峰 (2006)通過對制造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使企業在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之上借助綠色供應鏈管理,并且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產品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考慮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以達到對企業環境成本加以控制的目的,從而實現企業和及其供應鏈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劉建林,趙銀德 (2007)通過傳統供應鏈與綠色供應鏈的比較,得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并指出了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途徑。李劍斌 (2009)詳細分析了我國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環節,包括: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及回收處理等, 并且從整體角度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和實施方案, 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模糊層次分析法構造其評價模型作出評價,同時給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曹敏,范佳靜 (2006)通過模糊評判法對綠色供應鏈進行了績效評價,采用基于差距分析的標桿法進行了評價結果的分析, 找出了被測評企業的綠色供應鏈與目標供應鏈之間的績效差距, 為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英婷,宋志國 (2007)就我國企業環境管理中存在的環境管理目標與職能虛置、管理方式落后以及綠色需求不足等問題,依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指出我國企業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應通過采取確立環境管理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實施源頭控制的環境管理方式和增強綠色意識、引導綠色消費等措施來降低環境管理成本,取得經濟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孫躍蘭 (2007)對現在的國際環境和目前供應鏈管理的一些熱點問題,如庫存管理、物流系統規劃、戰略伙伴關系管理、綠色供應鏈、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供應鏈建模方法、信息支持技術及供應鏈績效評估等,分成三類來探討其發展現狀。
就從國內多數學者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研究可以知道大多集中在概念、內容、以及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達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最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績效目的推導研究,卻少有綠色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實證研究。盡管付興方,包小蘭 (2006)主張現代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模式,應從制定相應的導向性政策法規、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重組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的業務流程、重塑綠色供應鏈企業間的相互關系和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等途徑措施入手。但作者認為目前國內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最大顧慮是:1.幾乎找不到國內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前和實施綠色管理后的,如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所節約的原材料、降低的成本等,即能證明增強國內企業經濟效益的案例與準確數據。2.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增加先期投入,如重新評估并選擇原材料,員工的培訓,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序的設計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經營者的顧慮。只有讓企業管理者確切知道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帶來的經濟效果,管理者才會做出正確并積極有效的決策。
四、結束語
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而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目前緩解資源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有效管理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強調是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它不僅僅是要求生產可回收利用的產品, 更是要求在生產過程中注重資源利用的有效性, 生產的產品在使用中注重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此, 要“綠化”某條供應鏈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應該通力合作, 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綠色消費和綠色回收等,每一個環節都應“綠化”。
本文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找出國內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通常情況下,企業管理者更愿意看到短期業績的提高,而不愿意改變既有的管理模式, 這就使企業很有可能因眼前利益而放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只有讓企業管理者確切知道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帶來的經濟效果,管理者才會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今后,國內學者應多研究關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實例研究,促使更多的國內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并且企業經營者也應從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規劃綠色供應鏈管理。畢竟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新戰略模式,誰能早一點有效實施綠色管理,誰就會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曹敏,范佳靜(2006), “基于模糊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03期。
[2]付興方,包小蘭(2006), “綠色供應鏈管理:現代企業的新戰略模式,” 當代經濟管理 第01期。
[3]李大偉(2004), “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競爭,”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4]李劍斌(2009), “我國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燕山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5]李偉(2008),“綠色供應鏈管理在西部礦山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劉飛,曹華軍 (2000),“綠色制造的理論體系框架,”中國機械工程, 第9期,pp. 961-964.
[7]劉明(2010),“綠色供應鏈核心制造企業供應商選擇與協調策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8]劉建林,趙銀德(2007), “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探討,”江蘇商論, 第02期
[9]孫躍蘭(2007), “供應鏈管理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國市場 第45期。
[10]陶莉莉(2006),“中國制造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11]王岐峰(2006),“制造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沈陽工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12]魏明俠(2003),“綠色營銷倒入的博弈分析,”中國流通經濟,第4期, pp.47-50.
[13]張英婷,宋志國(2007), “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環境管理,”物流科技,第02期。
[14]趙清華(2005),“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績效評價方法及模型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5]周怡佶(2007), “跨國公司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Bowen, Frances E., Paul D. Cousins, Richard C. Lamming, and Adam C. Faruk, (2001), \"The Role of Supply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in Green Suppl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10(2), 174-189.
Godfrey, R. (1998), Ethical Purchasing: Developing The Supply Chain Beyond The Environment, In Russel. T. (Ed), Greener Purchasing: Opportunities and Innovations, Greenleaf Publishing, Sheffield, England.
Hines, Frances and Richard Johns (2001),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Mentoring Through Supply Chain, Pater Presented at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Network Conference, Bangkok.
Jacqueline M. Bloemhof-Ruwaard, Paul van Beek, Leen Hordijk, Luk N. Van Wassenhove (1995), \"Interaction Between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5, 229-243.
Lindhqvist Thomas (1992),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Strategy to Promote Cleaner Products,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und University, Sweden (IIIEE).
Messelbeck, James and Michael Whaley (1999), \"Greening The Healthcare Supply Chain: Triggers of Change, Models of Succes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6(1), 38.
Min, Hokey. and Galle William P. (1997), \"Green Purchasing Strategie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33(3), 10-17.
Narasimhan, R. and Carter J. R. (1998),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Focus study.
Russel, T. (1998), Greener Purchasing: Opportunities and Innovations, Greenleaf Publishing, Sheffield.
SEU R IN G A. Green supply chain costing [ J ]. GM I, 2001, (33) : 71-80.
Walton V. S., Hardfield R.B. Melnyk S.A.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