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人所得稅開征三十多年來,個人所得稅已是我國第四大稅種,2010年占稅收總額的6.6%,其中工薪階層承擔了65%的個稅稅款。針對收入分配差距,“十一五”期間個稅曾調整過兩次,主要是提高了免征額,但收效甚微,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分配不公現象凸現。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原則以及拉動消費增長,建議調整免征額應考慮地區差異,通貨膨脹率或者物價指數變化。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免征額 公平原則 物價指數
一、引言
個人所得稅是對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它最早于1799年在英國創立(在1799年,英國將原來用于募集戰爭經費的“三步合成稅”改為個人所得稅),歷經2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已成為政府調節分配不公、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了這一稅種,有近4O多個國家以其為主體稅種。
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較晚,1980年第一次頒布《個人所得稅稅法》,僅對在華外籍工作人員征收;1986年對國內公民開征個人收入調節稅和對個體工商戶征收所得稅;1994年三稅合一,實行新的《個人所得稅稅法》;1999年10月對居民儲蓄利息開征利息所得稅。至此,個人所得稅走進千家萬戶,與每個公民的利益直接相關,引起理論界和老百姓的普遍關注。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現狀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也是國家調控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從2005年起我國決定將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薪收入的納稅免征額由 800元提高至1600元,力圖通過不斷的稅制改革來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和促進稅負公平。
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這次修改,適應了居民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增長的新情況,減輕了中低收入者的納稅負擔。
2011年4月20日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擬調至3000元。4月22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一審未能通過。4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網上公布草案,向社會征集意見。草案計劃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由目前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同時,工薪所得9級超額累進稅率也計劃修改為7級。
為期一個多月的個稅修正案征集意見5月31日結束。根據中國人大網公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收到23萬條意見,創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的必要性
1.“量能負擔”的公平性原則要求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
個人所得稅制度應該遵循“量能負擔”原則,所得多著多繳稅,所得少著少繳稅,體現著稅收政策的調節精神。
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審議了《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此次改動最大之處是費用扣除額從800元調至1600元,而當時全國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如表1: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個人所得日趨多元化、隱蔽化、分散化,征管工作難度加大。實物分配和權益所得未納入征收范圍,影響了稅收的調節力度。個人所得稅收人中,巨額灰色、黑色收入(偷稅逃稅、走私販私、貪污受賄等腐敗和違法所得收入)游離于個人所得稅調節之外,靠權力、地位取得的實物性分配或服務也沒有納入征稅范圍,存在“權益逃避納稅,劣幣優于良幣”的現象。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設計和實施對公平原則體現不夠,沒有按照邊際效用相等原則分配稅負,極大地挫傷了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免征額,能進一步體現公平原則,既有利于促進效率的提高,也符合“共同富裕”的精神。
2.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可拉動消費增長
培育和發展內需,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時之策,而且是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而所謂內需,不外乎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和娛樂。衣和食其實占國民消費和整體國民生產的比例非常有限,絕大部分就歸到了住(房子、裝修、家電、家具、藝術裝飾等都是住的外延)和行(道路、交通工具等)了。
雖然大幅度提高個稅免征額,從全國范圍看影響的人群不會太多,但它影響的卻是大城市最有消費能力的廣大城市白領和中產階層,對大城市的住房和汽車消費意義重大。而中國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千年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尤其是高密度大城市化進程中,這樣的影響必然通過梯度傳遞效應向下、向外、向中小城市乃至鄉村傳遞――大城市的發展進步將不斷吸引更多的人進入城市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直接提高個稅免征額,不僅能提高大部分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進而喚醒“消費”這駕馬車,以提振我國內需,盡早擺脫外貿順差的困擾,而且在目前通脹預期的非常時期,打破常規,提高個稅免征額,更重要的是體現中央宏觀經濟調控的智慧。
四、調整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建議
1.時機成熟時考慮地區差異
在美國,個稅一般不設免征額,允許各州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置個稅扣除額。考慮地區差異,就是將全國劃分幾個征收標準,允許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一級政府,參照本轄區的工資水平、CPI、社會購買力、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以及社會保障等情況,相應劃定自己的個稅免征額,最后由國家稅務總局進行審批后,直接執行。
考慮地區差異,不僅能熨平各地區間因地域間的經濟水平等差異而帶來的稅收不公平;而且也能提高制度安排的效率問題。因為如果將個稅免征額權限下放,就能省去個稅法律修改時的繁文縟節,從而加快公共政策的執行效率。
2.根據通貨膨脹率或者物價指數的變化調整免征額并結合退稅政策
為保證民眾的生活水平,在美國,除不斷提高個稅起征點外,個稅的征收還根據CPI不斷進行調整。198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稅改法案,規定從1985年起,對個人所得稅的級距檔次、個人寬免額、扣除標準,根據通貨膨脹率實行指數化調整,以減少通貨膨脹對稅收的扭曲性影響,使稅負趨于合理。在英國,按照法律的規定,允許扣除的生計費用金額,每年隨物價指數進行調整。在德國,個稅免征額每年微調一次,以保障公眾收入不受影響
除此以外,在個稅制度較成熟的國家與地區,個稅免征額除了已經與CPI漲幅等經濟指標掛鉤,實現指數化、動態化標準之外,還曾實行退稅政策。比如,;美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全民退稅;為了應對通脹壓力,中國香港地區多次大面積退稅,澳門地區兩次全民分紅,真正做的了還富于民。
而我國通貨膨脹給民眾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電價、氣價、油價、菜價、肉價不斷上漲,房價更是高不可攀,再加上年底雙薪合并計稅,飯補、車補、油補等福利待遇都納入工資薪金所得稅征納范圍,再次加重了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
五、結束語
個人所得稅法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很多的,本文僅從工資薪金所得稅的免征額問題探討。所得稅內在的穩定功能,在西方發達國家構成國家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在我國,所得稅也是非常重要的稅種,個人所得稅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一個稅種,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上調問題受到極大的關注。期待著更多的建議促進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石紅紅: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問題探討.商場現代化[J],2010(7)
[2]彭月藍 李霞 王麗娟:由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引發的思考.經濟問題[J] 2008(4)
[3]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6-01/3081975.shtml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