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列寧一代革命家所面臨的一個新的歷史課題。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上沒有(也下可能有)明確指示,更沒有歷史先例可以借鑒,列寧只能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進行艱苦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實踐——再認識,終于找到了一條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關鍵詞]列寧 社會主義道路 計劃經濟 戰時共產主義 新經濟政策
列寧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經歷了由“計劃經濟”構想向“新經濟政策”構想的轉變。基于新經濟政策實踐基礎上的建設社會主義之列寧構想,既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理論設想,也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實踐模式,體現了列寧的生動的理論創造。
一、列寧的“計劃經濟”構想及其實踐探索
列寧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特征的描述,第一次使用“計劃經濟”的概念來描述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他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商品生產、消滅貨幣,實行計劃經濟。
實際上,列寧當時希望在十月革命激起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和軍事熱情的情況下,在比較短的時期內通過用國家法令來消滅商品、貨幣和市場,實行全國統一的計劃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此基礎上,蘇維埃政權采取了后來被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國家按嚴格的集中制管理一切工業生產,不僅把大工業,而且把中型企業和部分小企業都收歸國有;實行余糧收集制,要求農民把全部剩余產品上繳給國家;禁止私人買賣糧食和工業品,實行產品和日用必需品的統一分配制度;取消貨幣流通而代之以實物交換;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使勞動軍事化等等。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集中體現了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不可否認,“戰時共產主義”的統制經濟政策的出臺受到當時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特殊條件的制約,是形勢所迫;盡管列寧對于俄國落后的經濟狀況有著深刻的認識,也認為俄國在實現社會主義以前還有一個“過渡時期”;但是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必然要受到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設想的影響,把過渡時期看作就是要采取措施來消滅市場經濟關系。列寧同樣也認為只有消滅了商品貨幣和市場,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因此,我們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對實現社會主義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目標的一次“試驗”。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在實踐基礎上的第一次嘗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無疑是失敗的。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破壞了工農業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結合,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生產力的提高。
二、新經濟政策: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構想
列寧和他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不能簡單地、教條式地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中尋找現實社會主義的建設方案,必須依靠千百萬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造。一旦認識到像俄國這樣落后的國家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組織生產、統一分配個人消費品,認識到向純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行不通,他非常果斷地拋棄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舊途徑和舊方法,作出了停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的重大決策,開始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解決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復雜問題。
列寧認為,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才能取得斗爭的勝利。關鍵在于找到各種措施,使恢復國民經濟、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任務同建立工農之間正常的關系結合起來。他強調為了發展農業,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必須改變黨的經濟政策,廢除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即蘇維埃政府以糧食稅的形式從農民那里取得一部分糧食,剩下的則由農民自己支配,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以后,列寧繼續在理論上闡述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列寧指出:要恢復國民經濟,應該從農民開始,立即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列寧主張利用一切辦法來發展工農業間的流轉,包括使用私人資本主義的辦法。
三、列寧“新經濟政策”構想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路轉換并沒有使列寧完全拋棄原來的理論思路,而是新舊觀念相互交織在一起,這突出地表現在列寧不可能把新經濟政策所體現的商品經濟原則上升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因而更不可能系統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這是因為:
第一,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只是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戰略政策,并不是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經濟模式提出來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工農聯盟,在于對小農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國家資本主義把小商品生產納入到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去。
第二,即使在實行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列寧也沒有拋棄計劃經濟的思想。在他看來,經濟計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一種“總布局”、總的戰略體系。新經濟政策只不過是列寧一個龐大的戰略和策略計劃的組成部分,它是受社會主義經濟計劃的規定、指導和調節的,而不是自發地、無政府狀態地運行。
第三,列寧仍然把新經濟政策中的商品、市場因素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列寧是把新經濟政策中的商品經濟因素作為資本主義來看待的,而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來促進社會主義。
盡管列寧最終并沒有完全突破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思路,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新經濟政策對于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巨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列寧的探索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商品、貨幣和市場的觀點,把市場經濟關系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上來。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靠一般公式、一般的綱領上的原理和一般的共產主義原則,列寧從計劃經濟的構想向新經濟政策構想的轉變生動體現了尊重實踐的思想。列寧的探索歷程就是拋棄那種脫離俄國實際的空想道路,走上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現實道路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蘇共決議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