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坦陳,高等院校招生取消語文考試,學生漢語能力下降、漢字書寫能力退化,以及母語教育弱化、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下降等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
從2001年教育部明文要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語文課減少一課時”為英語學習讓路,至今已經整整10年了! 中國人母語水平下降,令人憂心忡忡!今年3月,在湖南代表團的小組討論上,全國人大代表們再次質疑:“為什么全國人民從幼兒園到博士都必須學英語、考英語?”他們齊聲對我國的必修必考英語制度表達極度不滿!
“與國際接軌”的名義學英語
中國人的外語修習,有很長的歷史了。據學者考證,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外語學校教育始自1289年,中國的元代。以后有明代的“四夷館”,清代的“俄羅斯文館”、“京師同文館”。這都僅是在個別學校開課。從清末開始,政府將英語規定為中小學必修課程。新中國成立后,因為與蘇聯修好,政府將俄語列為中學必修課。1978年,教育部發文,規定高考全國統一命題,考外語科目,從此外語成為必考科目(當時規定外語僅作參考,暫不計分)。后來外語計分比例逐年提高,從1983年起,高考外語成績100%計入總分。隨后,碩士、博士入學考試也將外語列入必考科目。從1979年開始,高校逐步設立公共外語課程,20世紀90年代,這股外語熱從學校蔓延到社會,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人事部門將中級以上職稱的晉級與職稱外語考試掛鉤。外語,主要就是英語(與前蘇聯交惡以后),在成為中國人對外接軌的“鋪路石”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中國人的“緊箍咒”。2001年,教育部下發文件,“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在這份“指導意見”中,教育部明確要求在全國的城市、縣城和鄉鎮所在地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文件同時明令,“開設英語課程的小學,從三年級起,語文課減少一課時,其余英語教學活動時間,由地方課時中解決”。
自此,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獵獵大旗下,教育部的一紙命令,全國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大念“英語經”。數以億計的中國小學生,開始了他們漫長、艱辛甚至苦難的英語學習生涯。更有甚者,為了將來更好地“與國際無縫對接”,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準媽媽們在這個周遭都是五千年華夏音的古老國度,早早地讓肚子里的嬰兒聽起了遙遠國度的ABC,為小寶寶們營造著一個怪異的異國語言“飛地”!
“全民英語”消費全民生命
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如此外語必修必考制度,新中國數十年英語必修必考的歷史,以其從未出人意料的低下的學習投入產出比,讓無數的中國人對這一制度產生了深刻的懷疑。有識之士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與國際接軌”幌子下的英語必修必考制度,已經成為全中國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它剝奪了孩子們更多的接觸和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語文的寶貴時間,它無情地與孩子們爭奪著所剩無幾的培養興趣、發展特長的課余時間。
令人擔憂的還有,在中國,英語實際已經成為招收新生、錄用才俊、晉升職稱的終極標準,似乎除此“華山一條路”,有關部門的招生和拔擢工作就束手無策了!不管你是什么地區、什么民族、什么專業、什么方向,一概學英語;不管你是升高中、考大學、考研、考博、考職稱,一律考英語。在如此“絕殺技”之下,無數有專長、有潛質的準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必經英語應試關卡。更郁悶的是,因為四級英語與本科學位掛鉤、六級英語與碩士學位掛鉤,使得中國的大學教育從專業教育幾近淪為“英語教育”,大學階段寶貴的創新能力培養徹底淪陷,莘莘學Y-41]成才的自信心被“成功”摧毀。無數的大學生、研究生,終因英語“掛科”而與學位無緣,甚至不能畢業!問題的關鍵還在于,那些已經“變態”的英語卷子早已進入死胡同鉆牛角尖,連“老外”都考不及格!清華大學英語系原副主任孫復初曾告訴媒體說,北京市曾經有6個外籍教師做2005年的英語高考試題,滿分150分,這6個外教平均分為71分,外教考完之后十分困惑:“你們這是在考英語嗎?”還有兩位外交官的孩子,一直在美國上學,可轉回國內上學后,英語考試竟不及格!人們對英語學習制度的控訴堪稱血淚斑斑:無數人的無數寶貴的時光,消耗在“終身”英語學習上,從某種意義上英語成為了我們“消費生命”的一種方式!英語教育還催生出蔚為壯觀的中國一大產業,并成為國民消費的一大支出…… 如今,英語的強勢地位依舊蔓延。不少地方、不少單位招考新人,不問青紅皂白也競相設立英語四六級門檻了!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英語必修必考史,就是一部莘莘學子的艱辛史。中國教育質量低下、大學生漢語水平下降,“全民英語”難辭其咎;中國素質教育難以開展,首當其沖的就是將英語列入必修必考科目這一堅硬的“指揮棒”!
狙擊“瘋狂”英語
民間的,乃至兩會的論政場合,對我國的英語教育制度發出的質疑聲音,始終不絕于耳。早在2000年底,著名學者孫紹振教授即公開發表文章“炮轟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強烈質疑“祖國的語文不是比之英語更有理由擁有特殊的顯要地位嗎”?!他不無深意地指出,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正在用種種方法和我們爭奪創新人才,而我們的近似托??荚嚨乃牧壙荚圀w制又為西方的人才掠奪提供了外語方面的準備。這絕非聳人聽聞! 2004年,清華大學美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丹青更以憤然辭職的方式,對全國藝術院校成千上萬名教師早已司空見慣的將優秀學生拒之門外的這種英語考試制度,表達了無聲而最有力的抗議。200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大聲疾呼:現在教育中過分重視英語教育,損害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2009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新陸痛斥教育部不懂教育,高考“外語一刀切”讓不少學生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與此同時,一名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大四女生,以“香奈爾”的網名在網上炮轟中國的“外語強制教育”,直言目前強制性的外語教育方式已經威脅到了中國人的母語教育,而母語的衰落必將深刻地影響到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文將網民久久郁結心中的不滿激將出來,引起各方強烈關注。中學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叫《最后一課》,從中可以知道,滅絕一個民族最惡毒,也是最效率的手段,就是迫使該民族徹底放棄自己的母語。曾經遭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的寶島臺灣,就曾有過被文化替換與滅絕的切膚之痛。而時至今日,我們卻在一塊巨大而時髦的“與國際接軌”的幌子下,對于如此關切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嚴重問題,失去了應有的警覺。
2005年2月25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的袁貴仁在沈陽召開的2005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公開而嚴肅地指出,目前語言教學中要糾正重視外語而削弱本國語言的傾向。如今6年過去了,當時的副部長袁貴仁也已經升任正部長,我們在此深情寄語:立即終止“全民英語”,是乃中國教育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