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顧景舟、韓美林合作的“提梁盤壺”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以1150萬元成交,成為截止今年6月上旬國內藝術品春拍中最昂貴的當代紫砂壺。
6月2日,保利春拍,顧景舟、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欄壺”以1035萬元成交,緊接著在6月7日匡時春拍中,顧景舟的云肩如意三頭茶具以1023.5萬元成交,三個破千萬記錄完美延續了由去年嘉德春拍引爆的紫砂熱潮——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創出的當代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這件紫砂壺是剪淞閣收藏之一,為1948年紫砂名手顧景舟精心制作的五把石瓢壺之一,自留了一件,其他四件贈給鐵畫軒主人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吳湖帆。
而在2010年底,西冷印社秋拍中一把館藏級明代時大彬制圈鈕壺更是以1344萬元天價成交,創下國內古代紫砂壺拍賣的最高紀錄。
據專家分析,佳績頻出的成交額反映出紫砂收藏的文化內涵和投資價值已經得到了藏家的充分認可,紫砂收藏已經躍居主流收藏領域。
古今爭輝
在陶藝板塊中,紫砂器尤其是當代紫砂近年來沖勁十足,可謂是一只在拍場上表現極為卓越的黑馬,國內多家拍賣機構也都乘此東風,紛紛著力開拓這個正在迅速成熟起來的市場。對此,中國嘉德瓷器工藝品部業務負責人陳林林認為,“實用功能加上藝術與文人審美情趣,令愛好的群體相當廣泛,特別是蘇浙滬一帶的買家情結最深。”他分析道,“紫砂到去年春拍成交率為100%,下半年也只有二三件流標;其拍賣價格在4年里上漲了了三五倍:老一代大師如顧景舟的作品漲幅也在五倍左右,還有蔣蓉、王寅春等上漲的倍率更高;而當代名家作品的漲幅也超過3倍。”
在收藏界,歷來便有“名人名壺,有價難求”的說法,而歷久不衰的茶藝文化熱也助推了紫砂器收藏熱的興起,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縮影。宜興紫砂當代名家顧景舟、裴石民等大師的紫砂制品更是成為拍場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尤其是散發著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的顧氏紫砂更是占據了多家機構當代高端工藝專場的頭把交椅。去年嘉德秋拍和匡時秋拍,以及今年的中國嘉德第25期四季拍賣上都出現了將古代紫砂器和近現代紫砂器置于同場開拍的精彩盛況,拍品跨越清代、民國、現代三個時期。
中國嘉德的“紫泥菁英——紫砂古器遺珍”專場88件紫砂重器中,包括臺灣地區知名收藏家王度舊藏精品,涵蓋了清早期至民國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拍賣以全場100%交收官,其中有5件精品成交額晉級百萬元大關,拔得頭籌的“邵大亨制紫泥大德鐘壺”以481.6萬元的高價成交,而“楊季初泥繪花卉紋段泥筆筒”以179.2萬元成交,“清#8226;禎祥制青灰砂泥繪山水詩文壺”成交價為168萬元,“清乾隆#8226;爐鈞釉紫泥四方壺”成交價為134.4萬元,“清#8226;供春款段泥樹癭壺”成交價為109.7萬元。
匡時的“勰金玉紫甌——靜悟堂藏紫砂名品專場”推出的80件紫砂名品也是悉數成交,其中楊季初制泥繪牧牛圖筆筒以425.6萬元的成交價摘得該場桂冠。
嘉德的“紫玉天虹”專場總成交比率也逼近80%。“清乾隆#8226;龔心釗藏王南林制紫砂俱輪珠壺”以估價8倍的價格241.5萬元成交,顧景舟“供春壺(樹櫻)”拍出253萬元,朱可心“大報春壺”拍出184萬元。以上三場成績均極為突出,很好地證明了紫砂器市場行情高漲的旺盛態勢。
壺憑人貴
紫砂何以走出這一波高潮,究其原因,和當下的藝術品市場環境有著密切關聯。2009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率先實現“v”形復蘇,并在2010年重新步入快速增長的軌道。同時,作為龍頭股的書畫瓷器量價齊升,帶動了其它中小盤股如當代高端工藝的啟動。福建一吳姓藏家表示,雖然去年“紫砂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其實對紫砂拍賣市場并無任何影響,相反,從某種程度上反倒促進了紫砂精品價位走高,尤其是名家代表作突破千萬。而古代紫砂精品市場走勢也不遜色于當代紫砂,特別是明清紫砂壺市場價值的逐步體現,“老壺”的文化內涵正越來越受到受到市場的重視。事實上,具備豐富文化底蘊的“老壺”數量一直極為稀少,一些藏家更是只收不放。而且“老壺”作為紫砂壺藝術的原創期,具有標型的典范作用,且用砂極為精致,大師輩出,其藝術品質與實用性絕非后世作品可比。因此,目前在拍場上出現的明清紫砂精品也更顯得彌足珍貴。
2010年,西泠印社秋拍的“碧沉香泛#8226;典藏普洱茶及茶具專場”中,一把明代時大彬制紫砂圓壺成為拍場明星。時大彬乃晚明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明之子,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創紫砂陶藝文化之先河。明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稱贊大彬“于陶入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陽羨砂壺圖考》更是將其推為“壺藝正宗”。因此,大彬壺拍出1344萬元的高價除了市場因素,更多則反映出古代紫砂文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正如一位藏家表態,從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上看,這個價都是合理的。如果賣便宜了,反而不正常,貴了,才顯得實至名歸。
據了解,近年紫砂工藝品拍賣市場發展較為迅速,百萬元以上高價成交的拍品陸續出現,在歷年紫砂工藝品拍賣成交前十名中就有9件為近一年多來的新紀錄,而2010年的高價成交紀錄更有8件之多。對于高價紫砂壺的出現,業內人士認為,這對于紫砂精品而言屬于常態,雖然紫砂走向拍賣市場也是近三四年的事情,但是由于其具備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所以一上場便難掩天資,拍出高價也是理所當然。
中國藝術研究院紫砂藝術教授堵江華指出:“材料、造型、制作工藝及火候,這些都只是紫砂藝術品的基礎價值構成,其背后更為重要的藏點是作品的文化內涵、藝術家自身的藝術造詣以及對待該作品的主觀思想乃至藝術家的社會影響力。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才是對紫砂壺藝術品收藏價值的真正評判。”
而對于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壺,市場人士則透漏說,由于這批壺在數量上極為稀少,優秀的也就有三五百個,保守估計可能也就200個左右,所以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內漲幅較大。因此,從目前看,高古壺的價位還處于洼地,價值和價格還未真正畫上等號。此外,還有被認定的、已經過世的名家作品,以及個別走勢極佳的當代名家作品,與高古壺并為三大板塊,在未來可能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如今,正在冒尖的紫砂市場正悄然應驗這樣的判斷,讓藝術品藏家和愛好者意想不到的事情總在不經意間迅速發生。春拍還在繼續,紫砂尚未離場,七月的西泠春拍亦將登場,顧景舟的合歡壺和陸儼少花鳥六壺即將盛裝亮相,目讓我們靜待下一個關于紫砂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