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因為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體現在老師的觀念、方法的改變上,所以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智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處境與感受以及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促進學生能動地發展。同時,通過加強師生間動態的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興趣、行為規范等)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享、共識、共進,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集情景、游戲、歌曲多樣形式為一體的英語新教材,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長久保持這種興趣。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那么如何把這些指導思想運用于課堂實踐中,成為我在英語教學中的主攻方向。為此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糾正在教學觀念上的一些誤區
重新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由居高臨下的地位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由課堂的管理者成為組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由認知的指揮者轉為學生學習資源提供的服務者。那么如何創建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呢?愛就是一把建立這種關系的鑰匙。只有撒下一片愛心,才能消除學生緊張、拘束的心理,才能促使學生以堅強的意志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老師和藹可親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耐心細致的啟發誘導以及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每一點積極因素的鼓勵,都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說學生喜歡、尊敬某個老師,也就可能喜歡他所教的學科,這樣就更有利于開展豐富多采的教學活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一旦擁有了學習的愉悅心境,就會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才能在課堂中擺脫束搏,大膽思維和探索,勇于創新。單調的、沉悶的課堂才能變成開放式的、活躍的創新課堂。師生才能實現真正的互動,在這種愉悅、和諧的互動中,學生方可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最終實現課堂的優化。
二、采用課堂互動交流的方式
從教育的歷史看,課堂交流方式有: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這兩種方式都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傳授和筆頭練習,忽視英語聽、說、讀、能力訓練和尤其忽視口語訓練。這樣的弊端是使學生患有“英語聾啞癥”或“高分低能癥”。而我采用了以討論法為主的三向交流的新型方式:它是一種師生之間相互問答,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它不僅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反饋和聯系,互相補充與整合,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體信息網絡,突出了開放性;還注重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協調,加強了統一性;并且它還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體現時代性;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強調綜合性。
三、讓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
有了對老師的喜愛和親近感,有了開放活潑的課堂,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必然被調動起來。因興趣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所以一定要讓興趣長久的保持下去。怎樣才能使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呢?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抓住初一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新鮮感,注意保護好它。在課堂中應多說簡單的英語,盡量讓學生聽懂,如有疑難,要耐心講解,一有進步絕不忘記給予表揚,還有在課堂上應常創造講英語的環境并給出足夠的時間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并告訴他們無論對錯,只要開口,就很了不起了。
第二,用具體生動的方式方法教學,以鞏固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興趣。初一、初二新教材正是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把知識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于是我在課堂中多利用如下方式使學生在興趣中輕松地學好知識:
1.掛圖設景。利用教學掛圖或簡筆畫教學,因為它很直觀,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圖中的情景進行練習,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
2.以實物設景。利用實物教單詞、句型、課文、形象更為直觀,能調節課堂氣氛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操練句型和會話。復習時,為了避免重復,就不必再使用實物了,而是讓他們畫圖片,這樣他們一方面可以欣賞每個同學的繪畫水平,同時又復習了舊知識,這樣創造新鮮的事物,他們才不會感到單調,才能穩定住學習的積極性。
3.看錄相。上Reading時,我常采用看錄像的方式,因看錄相能提供學生生動、有趣的語言模仿材料,能把課本上枯燥乏味的東西變成栩栩如生的故事畫面,把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第三,死教材活教法。新教材需掌握的內容繁雜,聽、說、讀、寫都要跟上,如果每一堂新授課,不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不超過兩星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不想學英語的學生就會逐步增多,導致英語成績受影響,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備課,設計好每一堂課,課上才能熟練地駕駛教材,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而言之,要想讓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首先必須抓住學生學習英語的新異感,然后多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鞏固和發展這種興趣,提高積極性,才能防止學生掉隊。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是師生持續發展的過程。從教與學的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教學過程是把學生作為溝通與活動的主體,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和活動的展開,利用教學意圖和策略等影響學生,教與學的溝通正是通過師生的合作得以實現的。在這當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點和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這才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要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