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需要教師采取一系列有效教學策略。
打造有效課堂將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新課改需要、一個沒有止境的教學追求。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有效性;教學策略
當前,正開展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理念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這絕非簡單的更換教材,而要求轉變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有效教學”。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及創造力。高中階段,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已有一定基礎。然而,由于環境、興趣和意志等影響,學生往往淺嘗輒止,不愿深入學習。因此,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需要教師采取一系列有效教學策略。
一、認識課程特性,樹立開展有效教學教育理念
信息技術課程集知識性和技能性于一體。首先,課程知識應用性強、更新快。因此,我們可以在課程標準和教材目標要求下,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據學校現有計算機設備情況聯系實際生活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其次,信息技術課程在高中階段仍以學科的形態出現,具有相對獨立的知識理論和鮮明的實踐性等學科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知識理論教學時,以動手實踐為主,內容學習生活化。充分認識課程特性,才能因“材”(教材)施教。
二、優化教師教學方法,打造有效課堂
傳統信息技術課堂照搬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實踐探究。與之相對,現今我們充分考慮該學科特性,以開放式教學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如,講解理論知識時,抽象與形象、理性與感性結合,教師多提供多媒體作品,注重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教師講解、示范之后,鼓勵學生獨立鉆研、探索嘗試,積極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老師盡可能深入學生,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診斷癥結錯誤,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激勵自覺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處理主體和知識的建構者。
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現階段,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尋找最貼近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實效性。因此,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努力促成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促成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經歷實踐和體悟的過程,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主動探究,發掘規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要落實到學科教學。高中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信息技術基礎,如果教師仍以傳授說教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將很難保持積極學習情緒。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激勵探求知識的渴望。
2.互幫互學,合作共贏
由于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基礎不完全一樣,而且計算機操作程序嚴格,如果在操作上順序不正確,將導致學習極大困惑。此時,若有同學指正,問題將“一點通”,迎刃而解。同時,計算機的分任務操作功能,以及機房硬件環境,為我們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條件,學生在交流中增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協作學習,增強了學生間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3.自我展示,分享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為他們展示自我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并給其他同學予分享和啟示。如,教師通過局域網展示學生學習成果,實現成果共享,借鑒啟發中改善教學效果。
四、注重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能否很好的進行課堂管理,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有效課堂管理表現為良好的課堂秩序,是教育教學順利實施、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保證。
1.把握學習重點、難點,選擇自主與合作時機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主動創設開放的時空,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由于理解不夠深入,教學中往往又陷入另一種誤區,即學習方式運用簡單化,有名無實。我們認為:學習應先自主而合作;教學內容重難點、學生的學習困難、有爭議的內容適合交流,合作學習。
2.做好教學設計,有效把握課堂教學環節管理
美國瑞格盧斯提出:“教學設計是一門連接的科學,它是一種為達到最佳的預期教學目標,如成績、效果,而對教學活動做出規范的知識體系”。教學各環節因具體目標不同而解決方法各異。教師要及時關注、分析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把握教育機制,調整教學環節,掌控課堂節奏等,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五、豐富課程資源,拓展有效教學實現的時空
《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課程資源對“課程總目標”、“有效教學”理想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葉圣陶曾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擴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沖破課內約束,向社會延伸,將生活引入課堂,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升課程品質。如,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創作,制作班級網頁、用電腦編輯班報、寫博客、用“畫筆、Photoshop”等軟件進行美術創作等等。“課內外結合,拓展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時空”成了延伸教育教學的必要途徑。如此,“下課”將不是結束,而是新的學習的開始,是課堂實效展現的端倪。
有效即有效率、有效益。新課程改革,為有效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打造有效課堂將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新課改需要、一個沒有止境的教學追求。
【參考文獻】
[1]郭會芹.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做法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08)
[2]吉順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特點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02)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