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文言文的講解,如何使學生獲得學中有景、景中有思、思中有樂的學習體驗,真正融入到詞語簡潔、內含寓意的文言文中,是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所有老師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援引《兩小兒辯日》,提出“情境”(還原古典文化的真實場域)和“啟發”(破解古典漢語的教學難題)兩種互動方式,以期對所述問題的解決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兩小兒辯日;情境;啟發;教學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簡短的文言作品,是語文教學從現代漢語到古典文法延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需要通過文言文的教學,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掌握古漢語的基本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和文化層面的融古通今?,F以情境、啟發等教學方法在本次教學中的運用,來反思教學效果。
一、情境:還原古典文化的真實場域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來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文言文的教學就是要還原特定歷史下的文化情境?!秲尚恨q日》出自于《列子》,《列子》為列子所輯注的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等,表現了人類早期對于自然世界的深層疑惑或初步解讀,《兩小兒辯日》所表述的是對于這種自然現象的疑問。因此,對于該作品的解讀過程,應該去還原人類認知歷史上的大致變遷,并從而與該文的“辯日”結合起來。我在教學過程中本著開放性感悟文本精神,營造積極民主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根據人物的朗讀語氣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生感悟出古人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平等謙和、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
二、啟發:破解古典漢語的教學難題
新課改教學特別強調啟發式的教學,啟發式教學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良好的情境,對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需要的激發能夠產生非常有效的激勵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大家往往把簡單的的講授法作為啟發式,使學生很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與“注入式”教學有所區別,但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并沒有被啟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被調動起來,當然,也就沒有鍛煉到學生的思維。
面對特定的教學對象,要求他們去熟悉和掌握歷史久遠的語言和文化,的確有可能造成特定對象求知主體上的厭倦。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在于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秲尚恨q日》教學過程中本人做了啟發性教學的嘗試。以標題切入課文,圍繞“辯”字入手,確定“爭辯”的內容,引出“孔子怎么會聽到了他們的爭辯?兩個小孩有什么依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孔子對于兩個小孩的爭辯持什么態度?兩個小孩對孔子的回答又是什么態度?”通過一系列問題把整篇文言文以故事的形式串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后,我又進一步提出了問題“如何理解兩小兒的笑”,引出對朗讀語氣語調的把握,進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要為進入這樣的境界。”教育前輩葉圣陶先生這樣諄諄教導我們。情境與啟發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啟用,對于文言的教學應該是大有裨益的,該模式和方法值得在其他文言課程的教學過程予以校驗。
情境與啟發是沿用已久、被大家所熟悉、為大家所認可的教學方法,但是眾所周知,傳統的“一言堂”已不能滿足時下對教師的要求,學生們希望遇到更有新意、教學方法更獨特的老師。在此基礎上,也為使更多的同學主動學習文言文,真正了解文言文的裨益,我正在嘗試不同的課堂互動方式,如“現場模擬課本場景”“繪出課本中的形象”“插入音樂背景”……在枯燥的教學中融入繪畫、音樂等現代元素,期望引起學生的共鳴。
總之,所有的嘗試都只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助其掌握更多的知識。創設生動形象又符合科學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能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消極被動狀態,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者意識,更好啟發學生的思維,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以求得要學生更大的進步和發展,對于學生知識的吸收和需求起到一定的幫助。啟發學生在更好的情景氛圍中學有所長。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