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人才成長,終生發展的基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學習習慣培養就要講求策略,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淺談一下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愛心化雨,潤物無聲
有位哲人說過:“師生間一旦沒有了情感,那么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將顯得蒼白無力。”愛學生是一種最好的教學方式,是達到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有一件事情給我印象深刻,班里有個學生叫孫凌志,父母很溺愛孩子,常代替孩子做作業。孩子被嬌慣的沒有任何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一塌糊涂。談心、鼓勵、組長督導……這些措施我都做了,可均不奏效。有一天我看到他臉上長了些黃水瘡,癢的不停地撓,于是我就拿了蘆薈膠給他涂抹。學生問我:“老師你不怕被傳染嗎?”我隨口說:“你好了比什么都好。”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孩子從那以后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作業按時完成書寫還相當認真,漸漸地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也自然提高了。古人也說過:“親其師,則信其道。”多年來,我真心的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我的朋友,下課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做做游戲,沒事的時候說說心里話溝通一下,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我的言行讓學生體會到我在關心他、愛護他。所以學生特別尊重、親近我,愿意和我交流,并對我所教的科目感興趣。看到學生有不良習慣時,我會找機會善意地提一提,這樣學生既樂于接受,也不厭煩。比如我有一個學生相當的粗心,他把“七百八十”寫成了“七八十”,當他再粗心的時候,我壞笑著把“七八十”幾個字偷偷的在他手心畫一畫,他馬上害羞的笑了,以后他會自覺的檢查了。事實證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重中之重。
二、創設情境,啟迪感悟
給孩子們講道理,對他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很難引發學生產生共鳴。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嘗試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感悟。比如課前我和學生做做小游戲,讓他們聽我的口令,我說指哪里學生就指哪里,學生聚精會神聽著我的口令進行,反映都比較敏捷準確。借此時機我就告訴他們:“你們的反應又快又準確,知道是為什么嗎?是因為你們的注意力很集中,在認真的聽著我的口令。如果你們課堂中也這樣,那學習還能難倒你們嗎 ?”在事實面前,學生由衷的感到注意力集中的好處,比單純的說教要好的多。
三、抓住時機,樹立典型
在數學課堂中,總會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存在。比如孩子們爭著搶著去交流自己的觀點,卻疏忽了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這時候課堂活躍卻亂糟糟,這種情況下,我不是去大聲喊“停”,而是故意說錯話,此時會有學生馬上反駁我糾正我,我就會說:“太高興了,你能聽出我說錯了話,這說明你在認真傾聽我的話,所以你才能及時作出判斷。會傾聽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就這樣,在我樹立典型,進行表揚的同時,其他學生也通過對比反思,加深了思想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及時評價,激勵促進
在平時對學生的教育當中,我們應該放大美好,努力尋找每個孩子的優點、特長,適當的激勵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班的郝宸凱同學書寫一直很糟糕,有一次我發現他寫的有進步了,馬上對他說:“孩子,你寫的比以前強多了 ,我早就相信你能行的!”就這一句平凡的評價,宸凱以后的書寫變的認真而又整潔。除了在課堂中當場評價激勵外,我還注意在試卷上、在作業本上及時性的做出評價。“好驚喜啊,你的書寫變的這么漂亮了!”、“雖然成績還是不很理想,但我從書寫方面看到了你的進步。如果你能不懂就問,多請教別人,我相信你的成績一定會提高的!”諸如這樣的評語,我總是不厭其煩的寫,一方面學生及時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注和期望,另一方面也用這種方式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取得了支持與配合。雙管齊下,良好學習習慣養成自然水到渠成。
五、小組競賽,促進養成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根據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競賽、評比活動。如:口算比賽、筆算比賽、提問題比賽等,并給成績最佳者授予“口算王”、“糾錯衛士”、“觀察王”等稱號。同時在課堂中我會根據學生小組合作、課堂發言、認真傾聽、作業完成等情況進行小組間的競爭,建立了一系列評價機制。表現好的加紅旗,差的就扣紅旗,十個紅旗換花,然后2個花就變果子。那么代表小組的果子就可以掛黑板上的大樹上。學生很在意這些個人或集體的成果,從而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不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這些豐富多彩的評比活動,使學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有效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打造優質高效數學課堂的根本。我們必須要堅持示范誘導,抓好起始訓練,做到循循善誘。讓好習慣與課堂同行,長此以往,必然會取得預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昌邑市卜莊鎮夏店小學1
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小學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