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營造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教給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創設情景,讓學生喜歡質疑;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努力解疑這幾方面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通過內在的活動積極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質疑能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學會質疑;引導思考
《國家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向學習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對數學學習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為此,在當今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那么,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不斷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何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具有真實性、探究性、開放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問題呢?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
首先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
其次,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我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小組研究學習,并填寫實驗報告,在小組中互相提問、質疑、解答。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推導過程中,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思路來總結,這時不要急于求成,在出現問題時,教師先給予積極鼓勵,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迪或讓其他學生來幫忙解答。這樣的教學氛圍,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讓學生敢說、敢問。
二、教給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學生樂于創新、勇于創新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自主感悟、自學有疑,敢于向司空見慣的事物挑戰、批判,改變以往教學中學生只善“答”,不善“問”的行為。同時,也讓學生逐漸地養成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如: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與未有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質疑,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征上質疑,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質疑,從課題上質疑等等。例如:教學“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287×304,在總結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法則后,教師問: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這時,有一位同學舉手問:“乘數是三位數,為什么在計算過程中只乘兩次?”這個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說明還有學生不理解,教師必須抓住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著重教學,使學生明白“用0乘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這樣,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質疑水平。
三、創設情景,讓學生喜歡質疑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創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學目標充分暴露于課堂,以利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有的學生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學生用1平方米的單位進行測量。在肯定了學生們積極想方法、開動腦筋的同時,我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學生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疑問萌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他們躍躍欲試,開始探求新知識。
四、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努力解疑
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老師首先必須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去發現問題;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去提出問題。
1.讓學生在預習時養成質疑習慣,要求他們在預習時,將準備學的新知識認真讀仔細想,把重點的知識在書本上圈圈、點點、畫畫,并把不明白的地方記錄在專門設置的“質疑本”上,課前向教師提出疑問。
2.課上,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對同學的發言提出疑問,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3.學完本節的教學內容后,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回想自己剛才學過的內容或提出一些異議,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能力。
總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曹甸鎮下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