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中學地理學習動機對于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直接推動他們學習地理的內部動因,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可有時外部動機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刺激學生的學習。中學生地理學習動機的形成與自身需要、家庭環境等因素有關。教師和家長應在課堂內外充分調動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激發其興趣,從而達到培養他們學習動機的目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不會自發產生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課堂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學習動機非常有利的場所。如果教師能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起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動機,那么學生學習會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在有張有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與程度將會大大提高。針對中學生在地理學習動機上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怎樣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達到學生愛學的目的呢?
一、認真上好第一節課,這是點燃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講好第一節課,這是學生對該章地理內容是否有興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強易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特別是可以適當提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有興趣并渴望知道的現象,這樣能使學生覺得學習地理能增長見識,真切有用。例如,在講我國氣候的時候,可以先提問同學們為什么有的地方春意盎然,而有的地方卻是白雪皚皚?尤其一些北方同學會在春節期間去南方旅游,感觸會更深,之后再引出原因。這是因為我國地域廣,緯度跨度大,所以氣候差異較大。
二、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引言,適當設制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可采用地理故事、地理游戲、歌謠法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在講地球的自轉時,提出“為什么我們在白天給美國的紐約打電話時要說晚上好?”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通過學習目的的教育,啟發學生求知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采用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生動的方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教育聯系起來,可以成功地培養學習動機。例如,可以在給高一新生上第一次課時,首先對學生說:“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的領域十分寬廣,既涉及自然科學,又涉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性的、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而且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學習中學地理,不僅可以對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所了解,還可以使我們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樹立任何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促進空間思維的發展,提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一個最為迫切和嚴峻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顯然,以上這些關于地理學科的介紹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地理學習的意義所在,使同學們能較快地在思想上接受,轉化為學習動機。
四、通過地理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地理的認知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與地理教學相關的自然現象或生活現象,結合對應的教材內容告訴學生或讓學生去分析思考其道理所在,這樣就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地球上的大氣”一章中,在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時,可以提到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就是大氣主要對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散射的結果。還可向學生提問:“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沒有太陽照射,天空仍然是明亮的,道理是什么?其實這是大氣對光線的反射作用。”如此教學,能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知識,感到學有所得,并能在揭露大自然和生活奧秘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力量,使學習動機較順利地形成和發展起來。
中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習動機是實施地理課堂改革的基礎,是師生良性互動的前提,因此它對于地理學習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組織良好的教學形式,開展師生間、學生間的積極交流,培養和睦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建立親切的教學感情等,是激發地理學習動機的良策。因為教學工作不僅能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還伴隨著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影響現代中學生地理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很多種,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將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了提高目前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和當代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要加強對中學生地理興趣、地理動機的培養,使他們熱愛地理學習,讓中學地理教育面貌得以真正的改善,從而更加廣泛和深入地發展下去。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友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