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歷史與社會學科也在不斷的改進。考試實施開卷后,以往考試死記硬背的狀況改變了,給許多考生和家長帶來了諸多的困惑。開卷考了,還需要復習嗎?怎樣去復習呢?為什么考分上不去……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六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有效搞好中考歷史與社會的復習。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中考;有效;復習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歷史與社會的考察不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著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時,只要掌握適當的方法,加強復習的針對性,提高學生應試的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考試成績。
一、學習“課標”和“考綱”,制定復習計劃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修訂)和中考歷史與社會考試說明(或大綱)是進行中考命題的依據,也是我們教學和復習備考的依據。歷史與社會課《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重點內容,是命題的重點。師生在復習過程中,始終都要按照考綱上規定的考試范圍和具體要求,弄清楚有關考點及其所要求的識記、理解、運用等能力層次。并以此為據,把握基礎知識復習的內容和重點。制定好復習計劃:首先是第一輪復習,這是打好基礎的關鍵,這一遍要細、要慢,一般是要先從教材中找到考點,然后分析考點,最后還要強化識記考點;其次在第二輪復習時,要依據專題,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從不同角度審視知識;再次第三輪復習時,要在模擬訓練中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基礎。
二、以教材為本、重視基礎
開卷考試反對死記硬背,強化考查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降低了識記的題量和分值,但不是不要求識記了。綜觀各省的歷史中考試題,都非常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等,占整份試題的70%以上。可見,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牢了,對歷史中考是有利的。因此,我們在復習時必須重視鞏固基礎知識,對教材中的內容一定要識記、理解,要在弄懂每個知識點的基礎上,著重把握好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這樣,我們在答題時才能做到快速、準確,避免失誤。抓好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必須要以教材為本,熟悉教材中每一知識點;忌貪多圖快,復習的內容在于精不在于多,時間安排在于合理不在于圖快省事;要抓住重點,忌死記硬背。復習的內容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關鍵,圍繞歷史主干知識及與現實聯系比較密切的知識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不能死記硬背;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提煉,歸納與應用。講究記的方式方法,把死的歷史學活。
三、縱橫聯系,整合構建知識網絡
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放眼整個課程,不能只局限于某一課,某一單元,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縱橫聯系,整合構建知識網絡,達到“一覽眾山小”的效果。如在復習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時,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近代中國真正的救國出路到底在哪里?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探索救國之路,以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為主體,以中國近代史為范圍,進行縱橫聯系,最后歸納為“一線多元”。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帶領學生跳出本單元的框架,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領會主干知識,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具體表現如下:
1.強調主干知識。主干知識既是重點內容,同時又是常考點。主干知識抓住了就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例如九年級上冊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主要抓住“‘電氣時代’的到來、‘發明大王’愛迪生、汽車和飛機的問世”等主干知識的復習。
2.綜合比較相同點。歷史知識縱橫交錯,在復習過程中,要分門別類,把相同相似的知識串起來,然后進行綜合分析,抓住其共同特點。例如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近代史上中國、俄國和日本三國變法與改革的比較,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等。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將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歸納、綜合在一起進行學習。
3.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我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要掌握好歷史知識就要把握住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而揭示歷史發展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要分清歷史長河中的主流,如中國歷史,“融合與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如世界史,“和平與發展”是主流。這些規律性的知識在復習時就必須讓學生領悟。
四、加強訓練、提高能力
知識的積累,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有效訓練。為此,我們應該不斷加強訓練,循序漸進,歸納分類,不斷積累、提高能力水平,以便取得良好的成績。1.精選練習,提高能力。開卷考試重視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決于基礎知識的熟練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練習的程度。練習要堅持精細的原則、要有歸納總結、要注意培養審題能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2.充分發揮試卷的利用價值。在初三的總復習中試卷是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通過考試,我們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應試能力,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以便及時進行補缺補差,提高學生應試的能力和分數。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分數、講答案,應充分發揮試卷的利用價值。首先,教師要有目的地選用試題或編寫試卷。選擇試卷既要與復習的進度相符合,又要與考綱相符合,不能簡單地套用某一種試卷。其次,要幫助學生搞好考試后的試卷分析,發現問題。只有不斷總結,不斷鞏固薄弱環節,才能提高復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意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
隨著中考改革的深入,試題形式和設問方式日趨多樣靈活,要解答好試題審題非常關鍵。要想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考出更好的成績,除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外,強化審題、解題方法訓練,提升應試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培養審題能力呢?一要會審材料,即認真閱讀材料,找出涉及問題的關鍵詞語。二要會審問題,即弄清答題的方向和要求。三要會審結合,即找準材料,設問和教材知識的結合點。如果審題不準,必然導致答題失誤,例如:“你認為我國入世成功有哪些原因?”該題的主旨是要學生說明我國入世成功的原因,但有不少學生卻回答成了“我國為什么要入世”。盲目下筆,導致失分。再如,指導學生做選擇題時,要學會“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正確審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關鍵。首先要求學生一定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度、次數、人物等限制條件以及題干的設問形式弄得清清楚楚、準確無誤,然后指導學生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擾項,指出正確答案。針對組合型選擇題要巧用排除法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準確率高又節省寶貴的考試時間。
六、針對考試,加大心理調控強度
對于中考,有的學生“怯場”,有的恐懼,思想高度緊張。平時成績不錯的學生到了真槍真刀的考場中,會出現答題“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等各種心理因素造成的問題。可見,每一場的考試都是綜合素質的較量,心理素質、學習品質,越來越嚴重影響學生考試的成敗。所以,教師要把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的始終。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成績和挫折,勝不驕敗不餒;教育學生平時扎扎實實學習;特別注意給后進生灌輸“永不言敗”的思想。在每次測試后, 作學生的要在老師指導下,對照試卷,找弱項、查原因,積累應考技巧,找到自己克服怯場的有效對策,樹立信心,輕松上場,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
總之,只要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善于總結、比較,在復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緊扣課標,科學備考。我們的學生都能在中考中交出一份圓滿的答卷,成功地實現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和抉擇。
【參考文獻】
[1]魏立舟《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引領智慧》.試教通訊.2005.19-20
[2]李木林《教學巧設活動,課堂充滿靈氣》.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2
[3]李昌江《中考文科綜合歷史復習策略》.學周刊·C.2010年第2期
[4]王滿英《對歷史中考復習的幾點建議》.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09年8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