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女聲”等造星類節目取得如此轟動的效應,引發了人們尤其是廣大教師對大眾文化的熱議和思考,努力探究其對青少年的巨大的影響效應的原因,這也給中學化學教學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媒體造星”類節目的特點
1.娛樂性
大眾文化的受眾對象是普通的百姓,他們從大眾文化的消費中感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悅。像“超級女聲”具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涼粉”及 “玉米”們通過超級女生的演唱找到了情緒的宣泄渠道。他們從這種情感的釋放中得到了感官的享樂,乃至暫時的精神慰藉。傳統電視節目是單向傳輸,談不上實現觀眾的互動。中國觀眾一直以來是被動收看節目,其主動性也主要是體現在遙控器上。很少有機會親身參與自己喜愛的節目當中去。實際上觀眾對自己喜愛的節目是有強烈的互動欲望。選秀類節目建構了一個傳受雙方可以充分交流互動的平臺,讓節目的互動功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2.平等性
對于電視受眾群體而言,他們一改過去的邊緣身份,既是節目主角又成了觀眾,既是傳播的內容主體又是內容的傳播對象。當原本處于傳播模式兩端的不同角色集中由一個群體來扮演時,這種角色的對照和互容就為該群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這正是“全民參與”的意義所在。很多選秀節目的平民定位還體現在在其提供了一種媒體平民化的態度。歌者可以跑調、評者可以尖刻,而誰留下、誰走開、誰會奪得冠軍的決定權在普通的觀眾手中。這樣,就構建了一個大眾能夠平等參與、平民化的娛樂互動平臺。
3.互動性
《超級女聲》的受眾以青少年居多。這些人也是網絡的熱衷者。網絡不僅是傳遞信息的窗口,也是交流的平臺。利用網絡與場外觀眾進行隨時隨地的溝通,信息反饋快。《超級女聲》不失時機地利用起這一互動的有利工具。如新浪、搜狐、百度貼吧、天涯社區等,幾乎每一個有BBS和BLOG 的網站都設置了“超級女聲”專題。熱點討論、網友觀點、超女選手和評委直接進聊天室訪談。觀眾的權力在這場傳媒互動的對話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從而觀眾獲得了參與和決定的巨大快感。
二、“媒體造星”現象中學化學教學的啟示
可以說,超級女聲產生的時候,就是對社會慣常的一種質疑和對抗,是對娛樂圈的一種突破,它直刺那種已經成為“習慣”的娛樂審美標準,無門檻限制,“想唱就唱”,它相對明星偶像的制造,凸現出自己真實、平民的個性。這也給予我們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對于當前低效的課堂很多有益的啟示。
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意求新——求新意、求新解、探求新的知識領域,永遠保持一種內心的求新誘惑力,這可以說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把直接興趣轉化為意向興趣的重要教學方法和原則,要善于在學生的面前揭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他們在各種事物奧秘面前的驚奇。
如在學習實驗室制氯氣時,要求學生不能僅停留在會做這個實驗,還要明確每步為什么要這樣做、不這樣做行不行、這個實驗與初中已學過的實驗室制氣體的裝置有何不同。這樣的設問,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他們提出不少問題:①為什么要求用濃鹽酸呢?為什么要緩緩加熱呢?②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收集?③為什么要連接一個盛NaOH溶液的燒杯?這樣,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化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熱愛化學學科的情趣,帶領學生去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就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巨大影響。
2.加強自主探究性學習,著重于體現學生平等主體的參與性
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合法地位,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平等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例如,在講解Fe(OH)2的制備和性質時,我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應,讓學生仔細觀察,結果學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狀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綠色的沉淀。該現象立即就會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此時我便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原因:①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為何要將滴管插入試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擠出NaOH溶液?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會溶解了什么物質?當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時,然后立即換一瓶經煮沸以除去氧氣的NaOH溶液重新進行實驗,再讓學生仔細觀察,結果觀察到的現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過一會兒就轉變為灰綠色,隨后逐漸變為紅褐色。這一現象又引起學生的疑問:怎樣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減慢呢?結果經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討論、比較以后,最后選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幾滴苯作保護層,再將滴管伸入試管底部,滴加煮沸過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較長的時間不變色。通過探究性實驗的開展,激發了學生主動積極探索的精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活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重視過程評價,蘊涵積極情感體驗,實現三維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建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研究的過程和在此過程中的外顯行為特征,做到結果與過程并重。
期待著我們的教學都能從有效走向優質,所有的課堂都能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期待著我們的教學能夠更加關注“媒體造星”現象對于中學生的深刻影響,有效利用,適應時代,符合學生需要,才能真正使高中教育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