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期課改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二期課改的主旋律,在具體的教學中,發掘教學內容中的文本之美,巧用趣味編童話故事是我在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嘗試。它把枯燥的物質性質教學轉變為有情節的童話故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童話文本中蘊涵德育教育內容,這種教學運用心理學原理,滲透著美育教育,提升了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童話;美育;化學教學
馬克思關于人的學說中一句話很可能曾經是被有意忽略了,他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而一旦談論到學校的美育,人們的頭腦中出現的多數是音樂、美術、體育這些藝術類學科的教學。然而,數學、語文、化學、物理能夠在沒有美育追求的空白中,獨立支撐著進行下去嗎?化學家告訴你,那個元素周期表最初是十分不完整的,殘缺不全的,美的規律引導他們在發現某些元素之前就把它們填上去了。
多年的化學教學,我一直可以聽到學生們的抱怨:“天啊,又是試卷?”化學的美與內涵只剩下了分數嗎?猛然間,我發現自己很久也沒有發現化學之美了。一個優秀的作者能把最枯燥的話題討論的引人入勝。如何把化學教學中枯燥的內容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呢?作為一個教師,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學本身是可以傳染的,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經過了一系列的思考,我決定更改化學教學的一些枯燥的做法。閱讀《遨游蘭色水世界——海洋化學點滴》這本書時,我被一則“臭氧的自白”童話形式的小短文吸引,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對臭氧感興趣的時候,我閱讀了這篇小短文,謙虛的臭氧在對自我的描述中完成了臭氧性質的介紹,學生接受的很快,在后續的提問中學生掌握也很好,達得了很良好的教學效果。于是一個創設趣味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想法在我心中醞釀出來。在碳的復習課上,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童話故事《二氧化碳的冒險》。新穎的教學方式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于是,在溫暖的童話中,故事的主人公完成了一次冒險的旅行,從不安分的逃跑到最后決定回到自己的大家庭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我的學生,則興致勃勃的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復習了一遍,我又提出讓學生對照童話的故事情節,把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用方程式寫出來。
課堂里響起了紙頭的沙沙聲,一份份隨堂作業完成了。
這時,一個學生若有所思的問我:“老師,這個方法挺好用,我覺得原來學習的水的性質也能編個童話呢!”
應同學們的要求,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課后作業,請化學課代表負責動筆,集全班的合力編寫一個有關水的性質的童話故事。
這個作業獲得了學生的歡迎,他們似乎迫不及待的請求我把課堂上講過的《二氧化碳的冒險故事》打印出來供他們模仿,而且還很有興趣的請教我水有哪些性質。感受到學生的熱情,我忽然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越來越多的人在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我們也可以說,那些在向學生傳授真知時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老師又請來了一位“更好的老師”;那些使得學生索然寡味的老師就是趕走了“最好的老師”。仔細想想,興趣是什么,從何而來?美學因素是基本的源泉。我的課堂上,有學生對我說過:“老師,我可以安靜的在你的課堂上,如果你逼迫我學習,那我就只能睡覺了。”在學生的“懶惰”面前,老師是很無奈的,因為班級里面總有學生是要學習的,如果你為了幾個睡覺的同學而糾結不放,僅僅和他們一斗高下,爭吵、教育、大聲的呵斥等,只能暫時喚醒他們,可以讓他們遵從你的紀律,但是紀律可以讓孩子靜靜的坐在那里,然而,只有紀律,他的腦海也是靜靜的,沒有波濤,沒有海浪。
過了一個多星期,我收到了有關于水的性質的童話故事。雖然故事編的不是非常嚴密,不過學生們可是非常得意。看著學生興趣滿滿的樣子,我感覺我最初的設想是正確的。和學生的溝通中,發現學生并不停留于編童話故事,對學科的知識掌握的很好,得益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感受到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我的工作熱情也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如果學生的心靈是一扇關閉的門,那么找對鑰匙很重要。而這個鑰匙應該就是美育。
首先分析化學的特點: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在研究物質的過程就是發現自然之美的過程,而童話具有誘人們向好,給人們以美好的明天的特點,童話淺顯易懂,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用童話作為物質之美的一種表白,可以打開學生的興趣之門。
第二,化學之美在于它給你新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世界,在意識形態上,我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的,而物質是實在的,可是事實上,任何物質本質上都是空的。很多研究表明,物質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則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原子的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可是這個占據了全部質量的原子核它的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百億分之一。
第三,化學變化是有新的物質生成,化學變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質,現在的素質教育強調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那化學教學就應該體現這種創新性,困頓在原本的教學中,靠紀律做保障,靠記憶來提高分數的應試教育,痛苦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失去了美育和美學體驗的教師。如果用普遍必然的規范把生活的一切規范化、齊一化、平等化,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人人都像一個模子里造出來的,生活就差不多不值得一過了。又如果讓生活不再有壞人壞事,就不得不讓生活沒有誘惑,很顯然,只有當沒有誘惑,人才不做壞事,可是如果生活沒有了誘惑,就完全不值得一過了。教學呼喚創新,也許講童話故事學化學知識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但是,在小范圍的實踐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對于我所教的這類學生,他有一定的適合性。而反思整個的教學過程,從收集資料編寫童話故事,到上課中師生互動,再到學生自己編寫童話故事《水》過程中,學生之間不斷的互動,和老師之間的請教討論,所有的過程都讓我體會到一種溫暖,這種溫暖是一種美的體驗,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我教你學,你不學也必須遵守紀律這樣的一種冷漠的狀態,而是一種有聆聽,有創造,有成功體驗,有教學效果的一個互動的過程了。在后續的教學中,我也把水的性質講解中安排了溶液的圖片,增加教學的美感,對學生的情緒調節,對教學的輔助效果非常明顯。
我在野外看見一簇簇美麗的野花,他們茂盛的開放,我問道:“沒有人欣賞,你們為什么那么認真的開放?”野花回答我說:“傻瓜!你以為我開花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嗎?我開花是為了我自己,而不是因為別人的緣故。我開花是因為我喜歡開花。我活著,我開花,這就是我的愉快和樂趣所在。”學校的教學活動是在一個個獨立的教室中進行的,這種模式把教師和同仁隔離開來。所以教師常常是孤獨的,他的教學工作也是具有同樣的孤獨性。審視自身的教育工作,或許我們也是這樣的一簇簇的野花,開在無人問津的路邊,可是這不能阻止我們對美的追求,不能阻止我們在工作中滲透美育的教育。美在學科教學之中,美在師生關系和諧之中,美在作為一個教師,你的思想被學生占有并視為己出,美在你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美的精神影響和感動了你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開復、范海濤.世界因你而不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7][德]叔本華.叔本華美學隨筆[M].韋啟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金林祥、張雪蓉.編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5
[5]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2
[6]趙汀陽.論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30
(作者單位:上海市新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