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實施背景
此案例是筆者歷年來在所任教學校,個人對所任教班級采取的教育教學方法的資料。以2009-2010學年度第二學期為例,我所任教的班級共42名學生,該案例的實施對象主要為班級內一些學習基礎較差、思想較落后的后進生,為幫助這些后進生跟上教學進度,增加學習興趣與信心、穩定安心學習、不斷追求上進而專門制定的一套學習計劃。
二、案例主題分析與設計
初中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是一種寓教于樂、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不同于語文、英語等依賴記憶的科目,主動探索,積極實踐,手腦共用,師生及生生間合作交流是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其中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效率的重要環節。本案例主要實施對象為班級內6名數學基礎較差的后進生,由于基礎理論相對薄弱,數學成績靠后,這些后進生普遍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感到恐懼甚至厭倦,對于過去所學內容掌握不牢,對于新學習的內容更感吃力,出現聽不懂、學不會、恐懼學、不好意思問、自甘墮落的惡行循環。我針對這些后進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設計出一套由淺入深,互幫互助的教育教學方案,使這些后進生能找到學習數學的自信與樂趣。同時,通過同學間的互助互動,協作完成所安排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念。
三、案例實施具體過程
1.了解班內學生基礎知識水平,選出實驗對象
首先,我根據以往已學內容和本學期新教學內容,設計出一套能力評估試卷。試卷題目難易程度適中,由淺入深,由窄至廣,能通過學生分數與錯題統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學生的數學現有水平。閱卷后,從班內選出分數最低,基礎較差的6名同學為此次幫助對象。通過與該6名學生溝通交流,使其充分了解了老師的教學目的,并取得其信任和配合,6名學生均表示愿意參與并保證完成課業任務。
2.量身定制作業,及時溝通調整,定期測驗反饋
針對6名后進生的現有基礎情況,總結歸納出6名學生的知識薄弱點,老師從課余書中找出相應部分的練習題,設計出6套獨立試卷。該6套試卷總題數均為10題,試卷題目均不重復,難易度安排為較淺顯較基礎的題目,目的為使后進生做題時不會因難度太大而產生退縮情緒。試卷的最后一道題目結合實際生活,設計為較容易的開放性試題,這樣既提高了后進生的做題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試卷設計完成后,分別發給6名學生,并規定2天之內做完。完成后將手里試卷依次傳給下一名同學,并同樣在2天之內完成。以此類推,直到2個星期后,6名同學均完成了6份試卷。在試卷的完成過程中,如遇到難解的題目,鼓勵詢問之前做過該卷的同學,請教幫助或共同探討。一輪過后,若仍有題目是6名同學討論后均未解決的,老師給予幫助解答。計劃實施過程中,老師積極與6名同學溝通,了解作業完成的情況,難易程度是否適合,題量是否適中,并根據反饋結果,適當增加了題目難度和題量,并及時了解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感受。
兩個星期后,進行一次小范圍測驗,測驗內容為6套試卷所涉及的內容,難易度稍增加,通過此次測驗的結果,進一步了解6名后進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制定下一輪的作業內容,同時使作業內容逐步跟上教學進度。案例實施完成后,進行一次全班級考試,內容涉及新舊知識,難度適合全班多數同學。評分比較后,觀察實施案例的具體收效。
四、案例實施后的收效
經過四輪,為期近四個月的師生思想交流、作業及測試后,6名后進生在數學的學習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安心繼續學習,增強了爭取更大進步的信心。首先,由于在正常課時及作業之外增加了6名學生的作業量,使其在做題的熟練度和牢固度方面顯著提高。通過及時溝通了解到,在布置作業的初期學生均感到壓力和困難,做試卷的時間平均為2-3個小時。后期明顯感覺到多數題目可以應對自如,平均完成時間提升為1-2小時,僅有1-2道題感到困難,但也有些許解題思路,相比與之前毫無頭緒要好得多。其次,由于試卷難易度適中,且是為后進生量身定做,使其在由淺入深的解題過程中明顯感受到自身解題水平的不斷提高,6名學生均表示在過程中感受到以前未有過的成就感,并表示面對問題的信心大大提高,不會想要躲閃或是逃避。再次,由于試卷設計了結合實際的發散性題目,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不是枯燥無味,困難重重的,并且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另外,一方面由于6名學生學習成績相近,沒有來自成績的等級劃分感,且老師鼓勵互幫互助、共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們敢于說出自己不會,敢于請教其他同學,且樂于共同探討,不僅增加了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另一方面,老師規定六個人全部探討過后仍不會的問題才可以問老師,使得學生有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過程,培養了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脫離對老師的完全依賴。
五、關于本案例的教育教學反思
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均不同于其他科目,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掌握情況,更要引導學生享受探索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因為這“過程”不僅能輔助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過程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有形和無形價值,增強學以致用,應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并感受生活與所學學科新知識的聯系,從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體驗本學科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在本學科學習方面取得進步的同時,能自覺萌發安心學習,相信自我,自身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轉變錯誤與落后的思想,爭取其它學科也能取得較大進步的思想和行為。幾年來,本人所任教的班級在各學期的縣期末統考中數學科成績的及格率、優秀率等均居于學校前列,受到全校師生及社會群眾等多方面的好評。
這一教學案例引發了三個方面的思考:
1.教的思考:本案例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單純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中的策劃者、引導者、交流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導師、朋友、甚至互換了位置而成為了學生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教授和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外,還要認真聆聽學生的反饋,聆聽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這就使得作為一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是基本,除了這些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和精力去了解學生,把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個體化,從而更好地教授學生。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后進生,只要施與適當的正確的學習引導和學習方案,都會有明顯的進步,這是否能說明沒有笨學生而只有“笨”老師呢?
2.學的思考:學生任務已從學會逐漸轉變為會學,用自主學習去取代接受式學習。案例中的學生沒有只停留在“你問我答”的階段,而是作為學習的主體去思考問題,“你問我想我研究我答”,從學數學轉變為做數學。同時,案例中的教學模式、試卷設計、老師溝通等等都是希望學生不僅僅依靠自己的腦袋當成任務去學,而是希望能帶著自己的信心把學習當成一種興趣去享受。因為源自快樂和自信而學習到的東西遠比源自壓力和任務而去學習的東西更深、更廣、更牢、更有意義。
3.育人的思考:古話說教書育人,教書是標,育人才是本。老師教的不僅是書本上的加減乘除,更是人生里的取舍沉浮。教育是一個奉獻的職業,教育工作者不應以學生的聰明或是愚笨進行區別對待。幾年來,由于采取了本案例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關心、愛護學生,和學生建立密切的師生感情,并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工作效果良好,我所任教班級都沒有出現學生半途輟學的現象;同時也帶動了不少教師自覺不斷摒棄落后思想,采取優化的教育思想和行為。如何做才能在教育事業中,既推助尖子生更上一層樓,又不放棄每一個后進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科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