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自古有之。作為傳統的、主要的啟蒙教育方法,背誦造就了大批文學泰斗和科學家,如李白、杜甫、胡適、巴金、冰心、錢鐘書、錢學森等。不過,時至今日,背誦卻備受爭議。反對者以為背誦會戕害心靈、拘系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學法。也有人認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準日漸低落與背誦的缺失有莫大關系。好文章的那些詞匯、句式和表達方式,不靠朗讀來揣摩、領會、學習,也不靠背誦來記住,學習的東西積累不起來,等用的時候拿不出來,這怎么能學好語文呢?面對這樣一個學習渠道豐富、學習方法多樣、信息傳遞快捷的社會,背誦教學的現狀怎樣呢,背誦之路怎樣走下去?為此,筆者進行過一次調查,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不容樂觀的背誦現狀
1.教師層面
調查結果顯示一些教師認為學生無需再背書,為應對考試,除新授課外,時間被大量的、種類繁多的練習所占據。即使布置背誦,也只限于那些要求背誦的篇段,而且在臨近下課時才布置,幾乎沒有方法的指導。如果學生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則要受罰,如抄寫課文若干遍等。試想以如此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記憶活動,失去了思考與記憶的和諧,我們為孩子埋下的可能就是對語文學習的冷漠態度的種子。
2.學生層面
被調查的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背誦作業的人僅占總數的13%。不能完全在課堂上完成,還需要下課再做一會兒的占總數的49%。需要回家完成背誦作業的,占總數的38%。很多要背誦的文章和學生的生活有相當的距離,背誦起來是有困難的。加之背誦作業本身在形式及內容上又不能給他們足夠有效的刺激,因此有許多學生就生吞活剝地把文章死記硬背下來。久而久之,對學生而言,背誦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
二、探究背誦的現實意義
1.從語文學習的角度看
加強背誦有利于學生培養語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進而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多背多默還有一個更直接作用:積累語文素材。文章寫作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原來所儲存的知識的調動組合和優化運用,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具體方式。腦海中掌握的知識多了,需要時就能隨時調動出來,為我所用。
2.從培養人格的角度看
語文教學要著重“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朱自清先生說:“從教育的立場說,國文若只知養成學生的寫作技能,不注重他們了解和欣賞的力量,那就太偏枯了?!笨梢姡骸捌荨钡慕逃厝慌囵B不出健全的人格。我們背誦的,當然是極具人文精華的內容,是能代表或體現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內蘊豐富、意義深刻、形式精美的佳品,這些極品能夠潛移默化地發生影響,使得主體的負性性格和不良習慣得到糾正,達到優化性格的目的。
3.從愛國教育的角度看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抽象的,愛國首先要愛自己祖國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歷史上留下來的優秀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當代作家經典篇目,都是我們進行教育的大好教材,那種歌頌真善美揭露假丑惡的作品,那種描繪祖國大好河山自然風光的作品,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吟誦的。
三、減負增效的可行策略
1.給予應有的位置
上文已詳細闡述了背誦在發展學生記憶力、增加知識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另外,因背誦而記憶于心的書籍文字,不僅會使我們的學生錦心繡口,而且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他們的思想、情感乃至價值觀。
2.給予拓展的空間
就背誦來說,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好課內向課外的拓展。以課文為跳板,適當引入。對于古詩的學習,試驗證明,就背誦速度而言,五年級的學生背誦七言絕句的古詩,平均用3、4分鐘。在學生初步預習的情況下,一首古詩可在20分鐘講授完。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在剩余的時間里引入相關古詩的學習,或是出于同一作者的另一首詩,或是同一主題的其他詩歌。比如,學習了《草原》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推薦《老舍散文集》,并選擇精彩的片段讓他們去背誦。
3.給予方法的指導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動作則是理解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他們可以邊誦讀邊做動作。對課文敘述順序的了解,也有助于背誦課文。兒童在背誦的過程中,最初記憶形態表現為原始的、直接的自然記憶。以后隨著知識的增長、智力的發展,轉變為利用某些媒介的文化性記憶。背誦必須通過出聲的朗讀,再加上手抄,那么視覺、聽覺、運動覺多種感覺通道,能創構詩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在大腦皮層上留下較多的同一意義痕跡,從而加深記憶的效果。精煉的板書和形象的板畫,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4.給予科學的評價
背誦是一種練習,熟練了,才能“信口拈來”。然而,初次識記并不會保持時間太久,因為遺忘是必然的。因此,真正的記憶必須同遺忘作斗爭。心理學上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其進程是先快后慢。若要記憶得牢,盡早對已識記的材料進行鞏固是必不可少的。
背誦是語文積累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有了相當的語文積累之后,才能逐步形成初步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重視背誦,缺乏足夠的語文積累是學不好語文的。學語文離不開閱讀,讀文章不止讀一遍,要讀若干遍,要讀得爛熟,熟讀成誦。這時候,作者的語言就會真正化為讀者自己的語言。作者的那些詞匯、那些句式、那些表達方式,經過熟讀背誦,就能夠消化吸收,成為讀者語言儲備里的東西,作文的時候,想用某些詞匯、某些句式、某些表達方式,它們就會涌來筆端,取之左右逢源,寫作的能力就提高了。如果忽視了背誦優秀傳統名篇、經典之作,學生大腦中沒有儲存上百篇優秀文字,口不能說,手不能寫,就沒有什么素質可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