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策略教學實踐,對中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培訓。驗證閱讀策略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成績的作用、策略使用的個數與英語閱讀成績成正相關。
【關鍵詞】英語閱讀;閱讀策略
一、閱讀與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是學習者為解決閱讀中的困難而采取的行為過程,是讀者用來理解各種文章的有意識的可靈活調整的認知活動計劃。平時學習中較常見的閱讀策略主要包括略讀、尋讀、猜測詞義、推測閱讀內容等。本文就閱讀策略對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做試驗,為量化閱讀策略使用效果,用閱讀成績來反映學生閱讀能力。
二、研究的問題
1.英語課堂閱讀策略的教學能否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2.閱讀策略個數與閱讀成績相關性。
三、研究設計
本實驗設計是參考劉潤清的《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設計的。
1.調查對象
兩個高二平行班,每班58人,并從中挑選26個,保證試驗班與對照班的起始平均分相同,并都為正態分布。
2.實驗過程
本次實驗從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為期16周,每周5個課時。實驗班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閱讀策略的訓練,對照班則按教學計劃正常進行,并保持兩個班教學進度一致,且為同一教師授課。研究主要對四種閱讀策略進行課堂融入性教學。這四種閱讀策略為:略讀、尋讀、猜測詞義和推測閱讀內容。課堂教學的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注意提高學生的策略意識,訓練學生運用這些閱讀策略的能力。
具體做法如下:
(1)上課開始,向學生介紹某一閱讀策略的使用方法、何時使用等;
(2)課堂限時訓練該策略,邊做邊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閱讀策略;
(3)通過與學生交流,了解其思維過程,強化策略的使用;
(4)用好教材中的閱讀素材,立足課堂再次訓練策略。這次的閱讀訓練也作為學生的自測,要求他們完成回答問題,能使用閱讀策略。
(5)通過訓練學生能復述所使用的策略,能客觀完成問卷。問卷中這四種策略選自Urquhart和Weir(1998)對閱讀策略分類中的認知閱讀策略。針對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題型的技能挑選,采用萊克特等級制計分。
3.測量手段
以問卷調查結果,高一期末全市統考閱讀分數和高二期中多校聯考閱讀分數為研究數據。用SPSS做數據分析工具分析皮爾遜相關系數,錄入數據包括:高一期末全市統考閱讀分數,高二期中多校聯考閱讀分數,閱讀策略數個數。
四、試驗結果
問卷調查答案數字4,5為有效策略。
注:試驗組試驗前、后閱讀成績配對樣本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五、結果和分析
在實驗開始時兩班的均分相同,同為21.31分,兩組t檢驗P>0.05,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標準差很接近。實驗班試驗前、后成績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均分提高2.84分,說明閱讀策略訓練對提高閱讀成績有正面影響。實驗班的策略次數的平均數(3.23)大于對照班的策略次數平均數(1.54)。實驗班的期中標準差為3.62,對照班的期中標準差為4.5,對照班的明顯大,提示對照班有兩級分化傾向。實驗班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42,說明閱讀策略使用個數與閱讀成績為正相關,對照班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07,稍大于0,說明盡管對照班閱讀策略使用不多,但與閱讀成績也相關。
六、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閱讀策略訓練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研究的結果顯示:閱讀策略訓練提高了學生閱讀理解水平,進而提高了英語閱讀成績。閱讀策略與成績為正相關,閱讀策略使用的數量與成績為正相關,提醒我們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強閱讀策略的教育與培訓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水平。當然我們不應片面強調學習技巧,同時應加強基礎知識教育,齊頭并進,使學生全面發展。本實驗的樣本量不大,試驗時間不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尚有一定說服力,對高中英語閱讀教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1999.
[2]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3]杜萍.高中英語閱讀策略與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3.(1)
[4]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Urquhart,A.H. Weir,C,J.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Product and Practice [M].London;Longman,1998
[6]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高中外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