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老師,我們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努力地更新我們的觀念和思維, 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以求獲得提高,尋求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關鍵詞】課改;高中地理;教學;思考
我們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復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增加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增加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一名地理學的教師深知地理學很美,因為美孕育著興趣,因而在追尋與體驗地理美學的過程中,重點不僅僅是科學的正確性,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能強求體系的完備無缺,卻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尋探求,在哲學中、在邏輯學中、在自然科學角度、在幾何圖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復興趣,從而使學生進而產生一窺其知識領域的強烈愿望,在以后一旦進入體系后,不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夠重新審視地理!對地理美學的體驗主要從實用的、與學生學科學習和生活體驗緊密相關的哲學觀點,方法論,和其他美學觀點開始。例如在高一年級,學生沒有正式地接觸過哲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哲學觀點。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直接面對的是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在這樣的學生認知水平下,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的哲學觀點,并提示學生日后必是大有用處。當學生學習了《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的運動》時,老師重新提出這個哲學觀點時,學生才逐漸的理解這個哲學觀點;當學生學習《地殼運動》時,學生已經對“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的哲學觀點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領會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更可貴的是,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同時,運用了哲學觀點,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這地球的四大圈層的知識體系通過這個哲學觀點有機地串成了一條主線,成功構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識體系、方法體系和世界觀體系。這不僅使學生對知識有整體的理解,還能深刻地認識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更是游刃有余。
三、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簡單的問題豐富化
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簡單的問題豐富化,成為有效教學的關鍵。其教學方法首先提煉核心問題,用核心問題串聯整個課堂;其次運用地理圖表教學法,以圖為點,以點帶面,輻射式覆蓋整個知識。例如在《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中存在許多難點且體系復雜,只需緊緊抓住“四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描述季節?”兩個核心問題進行追根溯源式探究,讓學生學習有針對性與目的性,讓學生學習有方法,有能力并有“完成”和“成功”的體驗。如圖:
我們可以給學生指出圖中包括了哪些水體并用箭頭表示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整理所標注的箭頭并探討其所組成的循環關系,尤其是各水體與河水之間的聯系。對上述學習過程進行小結,回顧水循環示意圖,鞏固對水循環過程的學習。最后討論在水循環各環節的作用下對各圈層帶來的影響。這樣就用一個簡圖覆蓋許多知識點,不僅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學的效果。
四、用小實驗啟發學生,讓地理知識形象化,增強學生探究興趣
比如講熱力環流規律時,我們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上課時把門開一條小縫,點燃一根蠟燭,分別放到門的上下沿觀察火苗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燃著的蠟燭放到門上沿時火苗向外,當放到門下沿時火苗向內,然后讓學生思考原因并繪圖,這一節的難點也就不難攻破了。因為,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所得到的認識更具體、更深刻。再如,用切西瓜的生活經驗形象的講解《地球和地圖》中經緯線和經緯度的概念和實質關系,這樣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將課堂知識形象化,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課堂娛樂有趣的實驗中學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并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昕、任奕奕.《新課程教學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2]蔣敦杰、楊四耕.《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
[3]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三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