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營養盲”遠多于文盲,保守估計,有超過60%的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學、營養不合理,存在諸多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對191個國家的健康生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中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已達71.8歲,但健康壽命只有62.3歲,排在第八十一位,跟排在第一位的日本相距太遠了!這個數字意味著,很多人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病魔纏身中度過的。其中,飲食不健康是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問題主要出在哪些地方呢?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
很多家庭的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吃得單調、品種少,甚至隨便在街頭買點什么應付。還有些年輕人和學生干脆不吃早餐。午餐大多買快餐吃盒飯,或是簡單對付。晚餐往往非常豐盛,還有不少人有吃夜宵的習慣。長此以往,健康一定遠離你!
建議:早餐盡量多吃,品種要豐富。午餐葷素各半,吃得足量。晚餐多素少葷,簡單適量。
2,食不厭精主食少,不吃粗糧愛細糧。
由于喜歡精白米面的細膩口感,很多南方城市居民不愿意吃粗糧。還有些人為了控制體重,幾乎很少吃主食。其實,谷類食物才應該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建議:適當吃些小米、玉米、蕎麥、燕麥、薏米、雜豆、薯類等粗雜糧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這樣既有利于腸道健康,又能減少得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每天最好吃二兩以上全谷食物和薯類。
3,蔬菜水果量不夠,奶豆制品消費少。
我國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蔬菜,并以淺色蔬菜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1兩左右,離每天1斤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薦量還差得遠。奶制品、豆制品的攝入量更是少得可憐,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不到100毫升,吃豆制品不到20克。
建議:多吃綠、紅、黃、紫等深色蔬菜和葉菜,每天吃1-2種水果,鼓勵購買新鮮、本地、應季的食物。每天至少半斤奶,多吃豆制品。
4,烹調重味不科學,油鹽攝入均超標。
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歡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調食物。食用油消費平均每天45克以上,吃鹽超過10克,兩者遠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天25-30克和6克。攝入過量的油、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
建議:烹調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熏。少吃鹽腌制品、醬制品,減少醬油和雞精等用量。烹調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涼拌可放醋,熱炒不加堿。
5,偏愛超市買熟食,喝湯棄渣丟精華。
超市里的熟食含鹽量比較高,不適合長期食用,更不適合孩子吃。如果熟肉呈現粉紅色,則是加了亞硝酸鹽。正規企業的產品可適量食用,但是,很多熟食都是小規模制作,很難準確控制亞硝酸鹽的添加量。此外,很多人喜歡煲湯喝,卻將食材棄去,實際上,湯中的營養成分是很少的,營養的精華還是在渣里。
建議:盡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鮮蔬菜吃。喝湯時也吃渣。
6,關注食物酸堿性,相信食物會相克。
很多人相信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大部分動物性食物和谷類、部分堅果和豆類以及蔥、蒜、菌菇類等,因含磷、硫元素濃度高,在化學上就屬于酸性食物。堿性食物指的是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如大多數蔬菜、水果、海藻類、茶葉、葡萄酒等)。其實,酸性食物不會造成酸性體質。另外,還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間會相克。
建議:選擇食物不要關注酸堿性,而在于雜而全。食物相克的說法大多是以訛傳訛的無稽之談。
7,零食選擇欠妥當,酒和飲料受歡迎。
很多人喜歡吃油炸、甜、咸和顏色過于鮮艷、香味過于濃郁的零食。休閑聚會時、電腦電視前,常常無意識地吃零食過量。喜歡含糖量高的,碳酸飲料和含酒精飲料,習慣于在宴席上大量飲酒。
建議:零食可在正餐之間適量吃,多選奶類、果蔬、堅果等新鮮天然的零食,最好有獨立包裝。盡量遠離口感好得異乎尋常(如特別脆、酥、筋道等)的食品。盡量不喝碳酸飲料,飲酒要限量。
飲食其實很簡單,原則是什么都吃,適可而止。每個人都愛自己溫暖的家,都希望家人健康、平安、幸福。就讓我們從飲食開始關愛自己和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