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珍愛一生Y:我們今后還是少通電話少發短信,微博上見。想得厲害微博上約好什么地方見,好嗎?
過去寫一部《官場現形記》,要深入官場,細心觀察;如今要寫一部“官場圍觀記”,只要懂點互聯網,會上微博就足夠了。
官員微博開房
今年6月,網絡菜鳥江蘇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在自以為私密的微博上,與情人調情,相約開房,遭遇了數千網民熱情專業的圍觀。雖然有許多圍觀者表態,不愿因為他人缺乏網絡知識而無情嘲諷,但這種同情心抵不過好奇心,“微博開房”還是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多家媒體的頭版。
有媒體根據網絡截圖辛苦整理了“網上調情”全版記錄,記錄中“為了你5123”對互為唯一關注對象的“Y珍愛一生Y”說:“我們今后還是少通電話少發短信,微博上見。想得厲害微博上約好什么地方見,好嗎?”
6月20日,就在兩人在微博上達成一致,相約開房之際,有媒體致電這位局長求證,局長爽快承認“為了你5123”就是他本人,并驚訝道,“你能看到我們發的微博?”在得到肯定回答后,這位局長仍然不相信。有媒體在以“網盲”形容這位倒霉局長時,把那句“我們兩個發微博你都能看得到啊?不可能吧?”放大字號,并引用網民評論,稱這實在稱得上是“今年最為奇特最為喜感的網絡事件”。
騰訊在其“今日話題”中,除了描述謝局長是如何“不專業”地泄露大量個人信息、腐敗細節外,還記錄了那些期待“好戲繼續”、“引蛇出洞”的網民焦慮。騰訊編輯對此等“娛樂至死”心態顯然有些失望,其結束語如下:“在數千人熱情參與的‘圍觀’中,數次有人建議通知雙方家人,卻沒有一個人提出向當地紀委舉報。在圍觀上如此‘專業’,卻對監督毫無興趣,這樣的專業圍觀也讓人略感不安。”
圍觀無處不在
相比具有娛樂精神的圍觀,謝局長微博中透露出來的“可以為女方報銷購物”,令一些真正專業的圍觀者更為關切。《現代快報》發表時評直呼,“莫讓‘微博開房’遮住了‘報銷門’。”文章擔憂公眾和當地官方只關注“作風問題”,并以廣州白云區紀委僅僅提醒網上裸聊的街道辦主任劉寧“注意形象”為反面典型,認為當一名官員因為裸聊,或者因為“微博開房”而成為丑聞主角時,哪怕當事官員沒有違紀違法,也不再適合繼續“為人民服務”了。
有評論提醒那些以為不開微博、不上微博就能免于“自首”煩惱者,“你不可能隔絕于無所不在的網絡,躲避開周圍群眾的監督目光。我們以前常說‘人在做,天在看’,現在可以改成‘人在做,大家在圍觀’,再加一句:請看著辦。”
如今,一些中國官員對網絡的態度可以用“恐懼”來形容。前不久,有媒體對300多名黨政干部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7%的“縣處級”干部擔心網絡。而近年來,確有不少官員因為一句話或手里拿的一支名煙而被網絡盯上,最后黯然下臺甚至入獄。這樣的故事也成了世界媒體看中國的一個切入點。
微博圍觀下的官員生活可謂異彩紛呈。專養社會名流情人的“學者型”腐敗官員陳紹基;四川宜賓縣國稅局白花分局局長盧玉敏花六千嫖幼;更有創意的是福建周寧縣原縣委書記林龍飛,每兩年為22名情婦舉辦一次“群芳宴”,設置“年度佳麗獎”;科技含量最高的當屬安徽省宣城市委原市委副書記楊楓,工作所需攻讀MBA,卻將MBA理論用在情人管理上,任用1位“首席情人”管理其他6位。
除了豐富的感情生活之外,寧波機場“讓領導先飛”這樣的先行特權已經成為規章。領導先行之后,領導先吃、領導先拿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政府工作的小職員一定不會想到,一張經過PS的中國官員考察新修公路的照片會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英國《衛報》稱,在中國網絡上,這樣的官員被嘲諷可以“無處不在”。英國《獨立報》引述一名網友語帶雙關的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哦,我們是無處不在的。”
官員變“弱者”
如今的網絡已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室”,而是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的爆炸點,能夠在瞬間將各種五花八門的細節公開出來,相關者根本來不及掩飾自己的某些不當之舉。在互聯網世界里,誰也不知道目光從哪里、又在何時投射過來,這使得政客不得不小心行事。而且那些過去被認為是“私人道德”的事在網上很容易引起興奮,這些都讓政客在互聯網面前由強者變成“弱者”。
“以前,老百姓想揭黑反腐,恐怕只能上訪,或找媒體監督。如今,他們會得到這樣的建議:去發條微博吧。”一位名為“午夜聽風”的網友在微博上感慨到。
“網絡有風險,官員須謹慎。”在這個信息高速流動的社會里,網絡令一些“有問題”的官員無處遁形甚至身敗名裂,并“株連九族”。事實上,不僅在中國,從美國明星議員“網上不雅照”到俄羅斯州長遭到全國聲討,官員們似乎正在代替娛樂明星,成為互聯網上最容易被網民熱議和“找茬”的對象。網絡對官員們隨時隨地的監督,讓許多官員大吐“苦水”。官員們在網絡時代變成了“弱者”。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媒體表示,互聯網的作用已對政府產生很大震撼,要求老百姓要誠信,政府首先要誠信,公布事實真相,不能躲躲閃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認為,以前官員認為自己私下做什么事沒人知道。現在,網絡力量證明它就像探照燈一樣能照到任何地方。這就為官員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