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在世界其他地方看起來有些荒謬的經濟行為,在中國則好像是一種經濟策略。
向全世界提供淡水
對于天津市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李虎(音)來說,那些閑置的高價進口海水淡化設備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修建北疆發電和海水淡化廠共花費了6.2億美元。這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高科技工廠:超高溫、低污染的燃煤發電機組與以色列先進設備相結合,用電廠余熱將海水蒸餾為淡水。但由于生產淡水的成本過高,這個設備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將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在世界其他地方看來可能是荒謬的經濟行為,在中國則是政府的經濟策略。正如在此前花費大量資金并同時給予政策扶持的太陽能和風電產業一樣,中國又決心成為一種新興環保產業的強者:他正立志向全世界提供淡水。
這無疑受助于中國政府強大的經濟實力。有些人認為,滿足中國的饑渴或許有利于實現更大目標。到2020年,全球海水淡化將超出當前4倍,每年達500億美元。
看起來,中國希望發展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的理由很多。2030年中國的水需求有望增加63%,遠高于世界其他地區。而北京、天津等城市建設的快速擴張也對淡水資源有著越來越迫切的需求。
中國海水脫鹽淡化產業的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產量翻兩倍,從目前每天68萬立方米增加到300萬立方米。
向全世界購買設備
和當時為確保在新興風能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蜂擁而至一樣,在華從事海水淡化產業的外國公司不勝枚舉。與北京市政府結成伙伴關系的挪威阿科凌公司,正研究將生產設施從歐洲遷到中國。盡管某些外國投資者曾聲稱中國伙伴盜用其技術,但阿科凌的負責人認為,他們是能在中國不喪失產品控制權的研發和生產商。
看起來,中國希望發展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的理由很多。2030年中國的水需求有望增加63%,遠高于世界其他地區。而北京、天津等城市建設的快速擴張也對淡水資源有著越來越迫切的需求。
中國海水脫鹽淡化產業的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產量翻兩倍,從目前每天68萬立方米增加到300萬立方米。中國海水脫鹽淡化協會負責人說,現在中國至少有6座城市正在研究“膜結構”(membrane),這是當前最成熟高效的海水脫鹽淡化方式的核心技術。目前,中國脫鹽設備和技術只有不到60%來自中國國內。
褪色的“榜樣”
“海水淡化是一種戰略儲備資源,應適宜采取政府投資、企業經營的運營方式。我認為應該學習過去對特殊環保產業特殊扶持的辦法,成立配套基金,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面對眼前的困境,李虎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求助。他所指的“特殊產業特殊扶持”是中國政府曾經對光伏以及風能產業的資金傾斜,而這樣的資金無疑來自稅收。
但看起來,無論是光伏還是風電,都不是一個好榜樣。
從2009年3月開始,中國政府決定由國家財政每年出資100億元左右,為太陽能屋頂和光伏建筑建設提供補貼。以促進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的形成為目的的這一政府扶持計劃被稱為“金太陽”計劃。盡管有關推動中小分布式電站強制上網及結算標準的管理辦法目前正在國家發改委、電監會、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征求意見,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來自電網的反對聲音相當強烈。
目前看來,原本為了推動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應用和普及而啟動的“金太陽”項目目前已變成“雞肋”:一方面是政府每年投入百億資金,監管部門對于補貼利用情況和效率一再失控;另一方面,則是上網及電價等基本問題沒有解決,行業積極性并未調動起來,企業對經濟上并不劃算的“金太陽”早已失去興趣。政府不僅僅要面對補貼計劃具體實施中的種種困境,同時也需要面對來自市場的沖擊。這使得這種行政補貼的成本非常高昂,同時效用卻并不明顯。
盡管曾經紅極一時的光伏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中國政府“計劃”的熱忱卻似乎遠未削減。作為中國環保產業的新一輪“計劃”,中國海水淡化前途未卜。
杰西根據《紐約時報》、CNN、《新世紀周刊》綜合編輯。
本欄目責任編輯: 胡月(hyjessica.wo@gmail.com)